◆迄今所見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駱駝—金遠洞巨副駝的骨架。
◆展覽現場。
◆2006年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出土的春秋早期.秦青銅虎。

迄今所見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駱駝骨架——金遠洞巨副駝的骨架、距今8500-8000年的炭化稻、目前考古僅見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作器——子車戈……今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周年,國博考古同樣走過了百餘年春秋。「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即日起向公眾開放,240餘件文物為觀眾講述國博百餘年來的考古歷程。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展覽策展人陳克雙介紹,今次展覽分為初期草創、篳路藍縷、與時俱進、時代新章四個部分。展覽全方位展示國博考古的發展歷程,時間跨度大,展品數量豐富。用240餘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展示百餘年來國博考古不斷開拓進取的歷程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從陸、海、空不同維度立體式呈現國博考古找尋中華燦爛歷史文化的物質遺存,探索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的努力及成果。

陳克雙表示,展覽內容涉及國家博物館百餘年來主持或參與的約70個考古發掘和調查項目,從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到清代水下沉船發掘,從不同時期,不同角度,用考古學語言、考古學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資料向觀眾呈現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講述悠久燦爛的中國故事,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歷史。

國博肩負三項任務

據國博考古院副院長、研究館員莊麗娜介紹,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現代考古學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發掘河南省澠池縣仰韶遺址,被視為中國考古學的開端。同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國立歷史博物館」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河北鉅鹿(今河北省巨鹿縣)發掘宋代古城,開中國歷史考古風氣之先。此後數年,又相繼在河南信陽、湖北枝江開展古代墓葬發掘,前往京、冀、晉、蒙、豫、魯、新等地開展文物調查等工作。

莊麗娜表示,2003年2月27日,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正式合併,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事業繼續蓬勃發展。田野考古工作的重心逐步轉向晉南、關隴、蘇皖等地,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水下考古工作迅速發展,足跡遍布國內沿海多個區域,積極拓展肯尼亞拉穆群島等國外水下考古業務,承擔培養國內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的任務。遙感與航空攝影中心也在晉、蒙、陝、新等區域開展工作,為探尋古代遺址,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後續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科技考古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2018年,國家博物館成立考古院,下設民族與邊疆地區、田野、科技、環境四個考古研究所,以及公共考古辦公室。強化了考古院在博物館中的職能和作用,逐步形成了考古工作的新格局。」莊麗娜說。

不同於其他兄弟考古單位,國博的考古有自己的特點。莊麗娜表示,首先,它擔負着豐富博物館館藏、拓展館藏來源渠道的職責;同時,因為有博物館為平台,考古工作能得到各個兄弟單位的支持,考古成果可更好觸達公眾,發揮以史育人的作用;另外,國博考古院也聚集了不同學科背景的考古人才,為國家博物館其他各項業務的開展提供學術支撐。

「我們一直堅持多學科開展考古工作,進行綜合研究,深入推動科技考古和考古發掘工作的融合。」莊麗娜總結說,百年來,國博考古始終堅持服務國家大局,始終堅持學術引領,而且勇於開拓創新。

展史上最大駱駝骨架

今次展覽文物精品紛呈,品類眾多。一件巨型駱駝骨架化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據悉,這是迄今所見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駱駝——金遠洞巨副駝的骨架。研究顯示,金遠洞巨副駝榮膺3項世界之最。首先是數量,目前已發現45件化石,相當於近100年來其他巨副駱駝發現的總和,數量 世界之最。金遠洞巨副駝也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完整裝架的巨副駱駝,在駱駝系統發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甘肅甘谷縣毛家坪遺址出土的目前考古僅見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作器——子車戈亦具有很高的價值。這件不太起眼的銅戈上「秦公作子車用」的銘文,印證了文獻記載中一段著名的「歷史公案」。據考古學家介紹,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去世,殉葬人數達177人,包括3位子車氏的大臣,當時秦人作詩哀嘆,就是著名的《詩經·黃鳥》篇。這段『三良從死』的歷史公案在《左傳》《史記》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子車戈」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與子車氏有關的文物,從文物角度印證了「子車三良」為穆公近臣,子車氏為春秋時秦國重要宗族的記載。

此外,觀眾還能在展廳中見到江蘇省泗洪縣韓井遺址出土的距今8500—8000年的炭化稻;山西垣曲商城出土的研究商代前期禮儀制度的青銅鼎;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出土的反映秦國早期禮樂制度的秦子鎛;甘肅張家川縣馬家塬遺址出土的東西方文化合璧例證——藍釉杯;鉅鹿宋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瓜稜式執壺;「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碗礁一號」等沉船出水的外銷瓷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