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現代人常常追求健康的身體,然而強健的體魄並非一朝一夕得來,而是經過長年累月的運動累積下來的成果。

上幾次我們討論研究如何可以保持健康身體,都是針對已經成長了,甚至踏入中年的人士去探討,如果希望在晚年擁有健康身體,其實應該是由青少年時便開始培養。兒童時上幼兒班,每到下課時就會安排遊戲堂,一班小朋友就跑來跑去,個個都汗流浹背,但又相當開心;到小學時開始有體育堂,有跑步、柔軟體操、玩呼拉圈等等,開始有意識地接觸體育這一回事;成長到高年班,開始可以參與些正式的體育項目,例如加入籃球或足球校隊,或與數個朋友打打排球等等,健康之路就是從年少的運動習慣開始。

可惜始終在香港大部分學校都不太重視運動。在教育方向,理想方向應該是「德智體群」並重,雖很多學校也以此為目標,但實際上整個社會卻偏重書本上知識,甚至放棄體育,有些更過分着眼校園安全問題,限制參與一些稍微帶點「激烈」的體育活動,大多數家長的觀念亦主張孩子學習得好即可,其他活動也不用理會。

其實體育除了可以強身健體外,還對個人身心、心理成長有莫大幫助。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學業壓力大、對環境適應力弱、情緒容易不穩定、意志力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心理調節較慢等等,如果青少年能參與有規律的體育訓練,從而獲得積極的身心,廢除不良的情緒和抑鬱的影響,亦能減少挫敗感甚至自殺傾向。筆者曾經在尖沙咀拍攝介紹一間女校的壘球隊特輯,訪問女老師時,她指出除了教同學基本壘球打法技巧外,也希望同學從比賽中投入團隊精神,互相合作或自我犧牲去營救隊友上壘取分。體育訓練不僅讓他們知道該如何去競爭,更懂得如何去合作,在訓練過程中,提高了同學日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中學生進行定期體育訓練可以減少23%自殺率,英國也有一項研究青少年運動有助紓緩患有抑鬱症同學,研究發現有80%-83%青少年完成體育訓練計劃後,不再受抑鬱症困擾,而參與定期體育訓練,則養成了堅毅、忍耐、抗挫折能力的精神,也提高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

體育訓練對人身心成長這麼重要,我們的體育教育是否應該更加重點推廣,鼓勵每一位同學也必須參加一項或以上體育運動,讓他們更能在失敗中學習如何接受挫折,在失敗中學會如何樂觀面對再向前,在鍛煉中學會如何控制情緒,在隊際項目中學會如何合作、學會承擔責任、培養健康健全的人格呢?

其實大部分青少年在成長期間都對運動不大抗拒的,希望學校和家長可以適時放手,讓對體育有興趣的同學能多參與運動,給同學健康身體、心智成長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