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副主席、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

香港年輕人需要有見識世界的機會,建議特區政府考慮資助所有大學生分別到內地及外國交流一次,既有機會認識國家,提升年輕人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認識,對國家的認同感,同時也可開拓他們的國際視野。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

教育工作者應該貫徹落實習主席對青年未來的期盼。教育要與時並進,同時要深化兩地高等教育合作和交流,鼓勵更多教研人才和學生來往,及幫助年輕人建立正確價值觀,加強他們對祖國認識與認同。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

我在1976年到香港定居,香港的創科發展機遇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好。身為香港科研工作者,應該珍惜這個機會,提高自己的使命感,為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成為世界科技高地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支志明:

要鼓勵年輕一代追夢。正如運動員追求奧運金牌,香港年輕科研人員也要有目標,同時要吸引優秀的科學家來港,為年輕一代帶來正面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作偉:

創科跟基礎研究密切相關,希望特區政府創科和基礎研究投入加大一至兩倍,同時進一步促進香港的基礎研究成果轉化,讓基礎和應用研究兩者相輔相成。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

看到香港在創科發展方面的決心。在創科方面,樣品和數據是必要的,希望未來可以優化和簡化樣品與數據過河,以及放寬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行使專利權和註冊科技公司。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岑浩璋:

青年科學家應當盡自己力量做好科研,及預備好把科研成果轉化,讓社會及普羅大眾感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提升。期待創科生態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所完善,並積極培養相關專才。

◆香港理工大學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

主任鍾國輝:

香港未來可推動與內地鋼鐵工業合作,不但香港的建築可以使用中國鋼材,也可以推動中國鋼材走出去。同時,大灣區內的建造業界可以緊密合作,發展模組建築,解決香港居住需求的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教授歐國威:

特區政府應加強對創科,特別是基礎研發的投入,因為後者是創新的基礎,同時要加強對創業公司和創業人才的支援。

◆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

特區政府應將對創科投入盡可能量化,並透過強化科技創科政策的研究來提升治理能力,以及主導品牌性的專門綜合會議,以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作為主要方向,打開青年的眼界。

◆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兆翔:

香港創科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要想真正地實現國際創科中心,絕對離不開兩地合作和優勢互補,包括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發之間的互補,以及在制度上的互補。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

在培養香港本地人才方面,必須給予香港人有向上流的空間和機會,與此同時,要把香港變成一個國際人才中心,吸引國際人才,而香港在這兩方面都有優勢,必須努力去做好。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文博、姜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