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為馬會榮譽裁判的吳嵩在馬圈打滾了逾30年,曾擔任香港本地及海外越洋直播評述員,亦有出版賽馬雜誌。他最難忘的是在香港舉行的2008年北京奧運馬術項目,「當時可說是全情投入,看着香港在體院興建馬術場及奧運馬房;高爾夫球會亦興建三項賽的賽場,你不會想像到由零開始到正式比賽只有3年時間也搞得掂!」
當時有份協助於民間推廣馬術的吳嵩直言,打「傳媒戰」最開心,「最初有部分傳媒罵馬術公司不懂馬術,加上原定於2007年舉辦的示範賽臨時因8號風球取消,被傳媒罵到體無完膚。」
他憶述,當時最重要是要讓傳媒認識馬術,故在屯門騎術學校舉辦了一個馬術體驗會,更邀請了時任馬術總會副主席利子厚作示範;在學校層面準備了一堆中小學教材,及與教育局辦了幾個馬術研習坊,讓大眾全方位認識馬術賽。「結果奧運馬術項目得以成功舉行,沒丟國家的架,傳媒報道亦很正面,北京奧組委亦向香港賽馬會頒發『最具貢獻機構獎』。香港回歸25年來,我在馬圈中最欣慰就是參與了這一項盛事!」
降門檻吸新血做馬主
展望將來,吳嵩認為必須令賽馬運動年輕化,「為此馬會做了一些措施,首先容許馬主中籤後加入子女的名字,他們可獲分股權,亦可使用馬會設施及拉頭馬,可有獎金分,久而久之年輕一代自然有可能做會員、當馬主;第二是團體馬的馬主人數上限從20人擴為50人,換言之控股的最低門檻只需2%,對無父兄的年輕一輩成為馬主亦容易了很多。」他笑言,不懂賽馬的年輕人賭輸兩場可能會離場,養馬卻不同,降低門檻有助更多人參與賽馬運動,令「馬照跑」得以延續。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