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蜂場、扶貧車間、村衞生室……在寧夏固原市涇源縣集美村,遍布三位台灣年輕人的足跡,他們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社區營造員。
2019年,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成立「海峽城鄉發展基金會」。藉助閩寧協作機制,該基金會與寧夏涇源縣簽訂鄉村治理人才培訓戰略合作協議,採取「台青種子教師傳幫帶+台青社區助理+大陸青年社工」的方式,每年派台灣青年來到當地駐點幫扶。
2022年5月中旬,三位台青阿韋、阿文與阿寧來到寧夏六盤山下,開展駐點幫扶工作。每一批台青初到幫扶駐點時,都會先開展為期6周的前期調研,了解村莊的發展情況及村民的需求,從而量身制定幫扶措施。
「我看過電視劇《山海情》,來之前曾想,寧夏會不會還是黃沙漫天的景象。」阿文說,在涇源縣親眼看到鬱鬱葱葱的六盤山後,徹底打破了他的固有印象。
「社區營造助居民對本地認同」
阿韋是第二次來到寧夏,此前,集美村的「四點半學堂」就由他創立。學堂通過開展閱讀、繪畫、摺紙、烘焙、棋藝等課程,有效解決了當地學生放學後無人看管的問題,深受集美村小朋友的喜愛。
受疫情影響,學堂於2022年初停止運營。阿韋了解到,當地村民希望學堂能夠繼續辦下去,他們便再次展開了針對學堂的入戶調查。 作為社區營造員,三位台青認為,美麗村莊的打造應「先造人,後造物」,以村民的需求為導向展開工作。「社區營造不僅營造着公共空間,也在營造着當地居民對本地的認同。」阿韋說,在村莊的產業發展方面,台青提供不了物質支持,但可以幫助村民轉變思想,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變化。
在駐點幫扶過程中,三位台青也面臨着氣候、飲食等差異所帶來的挑戰。因當地喜食辣,不太能吃辣的阿文就時常會為吃飯問題而苦惱。 但村民的熱情、孩子們的笑容感染着三位台青。阿寧直言,雖然社區營造的工作比較辛苦,但她很享受這種從零開始建設的過程。
2020年至今,已有2批台青來到寧夏集美村,將台灣的社區營造理念帶到當地。兩年時間裏,駐點幫扶的台青開展了「四點半學堂」、老飯桌、愛心超市、村衞生室設施硬件盤活等一系列打造、改造工作。「我們不僅扎下了自己在村居社區營造的『根』,也在幫村民扎下對本地認同的『根』。」阿韋說。
穿越海峽來到大陸西北鄉村,三位台灣青年將在大山深處扎根15個月。他們說,希望藉助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美麗村居社區的打造貢獻力量。 ◆中新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