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送在駕駛貨櫃車。 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俊威) 現年56歲的陳文送日常駕駛大型貨櫃車在粵港兩地穿梭,是跨境貨運業的一員。他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行業正出現斷層,大部分從業員均已屆中年,年輕司機不多,但相信隨着跨境陸路口岸增加,交通網絡更發達,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形成,會令跨境司機無需再通宵達旦工作,加上更佳的待遇,將是吸引年輕人入行的要素。

路好車輛少拋錨 新啟口岸過關暢

陳文送1993年入行,從事跨境貨運近30年。他憶述,自己當年本在熨衫廠工作,因為行業式微,工作量愈來愈少。眼見不少工廠逐步將生產線遷移內地,他認定運輸行業必會興旺,有更多工作機會,故用兩年時間陸續考取私家車、貨車及貨櫃車駕駛執照,同時任職的士司機累積更多路面經驗,其後投身跨境貨運行業,受僱於一家運輸公司運送塑膠廢料到東莞的回收場。

他指出,粵港兩地在香港回歸前後的最大改變,是路面狀況、口岸發展及通訊情況,「以前沒有太多好路,車輛經常拋錨被困路中心,通訊也很困難,那時流動通訊未普及,只能靠對講機,有一定局限,現時每人都有手機,網絡也很暢順,出現問題時不再求助無門,且口岸部門提供的服務亦顯著改善,尤其最新啟用的港珠澳大橋口岸及蓮塘/香園圍口岸,車輛過關順暢,工作人員也落力工作,重視司機意見,故(跨境貨運)工作也更順心。」

跨境即日可來回 無需再通宵達旦

陳文送說,自己入行時正值貨櫃物流業高峰期,月薪達2.5萬元至3萬元,但隨着內地各貨櫃碼頭相繼啟用,跨境貨車司機收入有減少,至2010年開始有從業員轉行,部分司機則因為年紀大而退休,新人又因工作辛苦拒絕入行,行業人手減少後薪金有回升,但這情況始終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來說並不理想。

他解釋,現職司機收入增加,但行業青黃不接,出現斷層,故必須吸納更多新血加入。隨着跨境陸路口岸增加,交通網絡發達,車程因而縮短,可以即日來回,不用再通宵達旦,下班後有自己的生活,加上若僱主可提供更好薪酬福利,他相信會有年輕人考慮加入跨境貨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