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鳳凰木枝葉青翠,醞釀着火紅的鳳凰花。沉寂多時的知名香港作家梁鳳儀在此宣布一項預計創作時間長達十五年的大製作——「心繫祖國影視系列三部曲《紫荊風雲》、《濠江歲月》、《寶島旭日》」,作為對亡夫黃宜弘的深切紀念。
與黃宜弘相識相愛三十多年,梁鳳儀在黃宜弘離世以後悲痛不已,念及丈夫生前「愛國愛港,心繫祖國」的遺志,決心振作精神,化悲痛為力量。在黃宜弘逝世一周年,以及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的節點,決心投入寫作及影視作品的籌拍工作,以對丈夫的「小愛」回報對國家的「大愛」。◆採: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梁鳳儀曾說,自己之所以敢於勇闖文學殿堂,是因為有志要以小說的形式寫下回歸過渡期內香港人,尤其香港現代婦女在生活上的悲喜哀樂,記錄下在港英時期裏,愛國愛港人士在回歸祖國懷抱期間所遭遇的種種艱苦、困難與委屈。而這個心願實則源於黃宜弘的鼓勵。
筆耕不輟源於丈夫陪伴鼓勵
作為一名高產的作家,梁鳳儀曾出版逾一百部小說及散文,發表文字超過一千二百萬字。但她坦言,寫作於她其實是「困難而折磨的」,需要強大的耐心和定力, 「很多工作是群體的,很熱鬧,而寫作則是完全獨立的,很折磨。就像小朋友寫功課,並非不會寫,但是想和朋友玩,不想坐下來寫。」而丈夫黃宜弘的陪伴和鼓勵讓她一直堅持了下來。「最初我寫文章主要是劇本和散文,他鼓勵我寫小說,以香港背景,寫香港的滄桑和傳奇,尤其是回歸之前愛國愛港人士的艱難故事。」
她憶述,黃宜弘時常鼓勵她,說自己一生最大的安慰就是培養了一位可以將香港故事寫出來的作家,更希望這些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載體,從書本到舞台劇、電視、電影等形式表現出來,展示當今中國人的團結,也讓年輕人了解香港的這段歷史。
「報國的方法不一定是血戰沙場,過去這麼多年,香港回歸十周年和二十周年之際,我都用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專業,去通過影視的表現方式展示香港在回歸的辛苦和成功。在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這個重要的時刻,為什麼不可以再用自己的筆去寫香港百年傳奇,顯示與回報我的『大愛』和『小愛』?」
首輯電視劇預計兩年完成
據悉,《紫荊風雲》以香港歷史作為經線,以香港的家族故事、現代婦女奮鬥過程為緯線,交織出香港百年滄桑。性格剛毅的梁鳳儀,做事乾脆果決,言出必行。她表示,《紫荊風雲》目前有初步大綱,舉行發布會是為了給自己壓力,「文學創作不比蓋大樓,大樓建不了還可以另請設計師,但作家寫得出來就寫得出來,寫不出來就是沒有的了。我公開宣布寫作計劃,是希望各界人士知道我的心願,也是為了跟自己宣誓,講得出做得到是我梁鳳儀的性格,我一定會寫出來。」
二○一二年,她也曾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開始創作長篇小說三部曲《我們的故事》,結果一個多月就寫完了第一本《我們的故事之亂世佳人》。
對於「心繫祖國」的計劃,她表示,第一部《紫荊風雲》的第一輯電視劇主要講述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之前的故事,計劃於二○二四年完成製作及發行。第二輯故事主要講述由一九九七年發展至二○二一年的故事,現仍在搜集資料及構思中,計劃於二○二五年至二○二六年完成。至於《濠江歲月》及《寶島旭日》將在《紫荊風雲》發行播映後,繼續創作及製作。期以五年時間完成三部曲之劇本,拍製發行完成合共三部曲的影視作品,估計需要十五年時間。此外,她還將會在《紫荊風雲》電視劇故事中選取其中一個感人故事改編成電影劇本,拍製成獨立的電影,同名為《紫荊風雲》。她透露影視作品會是大製作,希望邀請到至少十位內地、港澳及台灣的一線演員參演。
她感慨,是次創作涉及百年歷史,是個浩大工程,自己現時已經七十三歲,未必能夠目睹三部曲的影視作品面世,但希望看到《紫荊風雲》公演及播映。她將很努力盡快完成三部曲的劇本並把策劃以及融資計劃做好,「希望讀者鼓勵我去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