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流傳,說是中文已死,引發不少爭論。艾偉的看法是,要警惕語言的腐敗,包括學術語言的腐敗。這種語言腐敗會影響人心。對這個世界來說,語言就是一切。艾偉在《鏡中》說,甚至連神都住在語言之中。如果沒有語言,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人類有思維是因為有了語言,否則只可能是本能地指指點點。「我們是用語言思考的,我們用漢語思考,那我們的思考方式中逃不出中國文化的某些根本性的東西。」

艾偉認為,寫作者首先要面對的是語言,他的良心和灼見都在語言裏,這是藏不住的。「我相信一種純潔的漢語,能夠用書面語表述就用書面語。因為如果一個寫作者有野心,他得讓後世迅速明白詞語的意義,在漫長漢語歷史中的意義。作為一位小說家,表達經驗時當然會盡最大努力寫出經驗豐富性和深邃性,至少在我,含蓄或許會有,不存在淺白的問題。」

艾偉在小說後記中也寫道,小說作為人類經驗的容器,它表面上模擬的是人類生活,但這一古老的文體有着自己的智慧。作為今天的中國作家,他有責任去找尋屬於中國人的內心語言,有責任去探尋一個基本的問題,即身為今天的中國人,我們生命的支柱究竟是什麼,中國人的心靈世界究竟有着怎樣的密碼,我們如何有效地、有信服力地打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並找到中國人的「靈魂」。

「當我這麼說時,只是在說我想努力這麼做,並不是說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