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
作者:陳啟文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首部全景式展現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楷模事跡的長篇紀實文學——《血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該書通過對東深供水工程這一內地對港供水生命線的建設實施及管理過程進行紀實性回顧與梳理,還原了東深供水工程各個建設及管理時期的艱辛歷程,彰顯了建設者群體忠於祖國、心繫同胞的家國情懷,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的使命擔當,不畏艱苦、甘於付出的奉獻精神。
翻開香港的史冊,乾旱缺水一直長期困擾着香港,每遇大旱,水荒必至。香港三面環海,同時也背靠着祖國大陸,這就是香港最大的靠山。1963年6月,中央政府發出《關於向香港供水談判問題的批覆》,周恩來總理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證香港同胞渡過難關!」
隨後,一個從東江引流入港的工程計劃進入了國家層面的運作。這一工程,最初命名為東江—深圳供水灌溉工程,簡稱東深供水工程。從1964年春天到1965年春天,來自珠三角地區的上萬名建設者,以「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意志,在短短一年時間就建成了一條全長83公里的大型跨流域供水工程,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者之歌。此後,一代代建設者和守護者秉持初心,接力傳承,對東深供水工程進行了三次擴建和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造,使供水能力提升了三十多倍,迄今已累計對港供水近三百億立方米,相當於半個多三峽水庫的庫容,超過了一個半洞庭湖,滿足了香港約百分之八十的淡水需求,其水質之優,流量之大,跨越地域之廣,科技運用之新,均屬全國首位,堪居世界前列。
《血脈——東深供水工程建設實錄》的作者陳啟文對東江的關注由來已久,他遷居嶺南之後就長住東江之濱。從2010年發表的系列非虛構作品《東江,流水的記憶》,到2012年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命脈——中國水利調查》等,他採寫了大量有關東江的作品。一直以來,陳啟文都有一個心願:書寫一部全景式展現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長篇報告文學。2022年3月,這一願望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和廣東省水利廳的鼎力支持下終於得以實現,他終於有機會追尋並展示這條河流和這一工程的來龍去脈,讓大家有機會認識那些「深藏功與名」的建設者和守望者。
東深供水工程歷經首期工程、三次擴建和一次另闢蹊徑的改造,迄今已走過近六十年歲月,大致傳承了三代人,每次工程的路線都不同,而很多前期工程都已難覓其蹤。對陳啟文來說,最難追溯的就是東深供水首期工程,「那幾乎是一段塵封的歷史」。第一代建設者和管理者大多難以尋覓,有的老前輩甚至與世長辭。即便是一個當年二十出頭的小伙子,現在也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了:「他們既是歷史的親歷者也是歷史的見證人,對他們的採訪幾乎是搶救性採訪,因為第一批當事人已經很難找到了。」
這其中有兩位繞不過去的歷史人物,一位是東深供水首期工程的總指揮曾光,另一位是東深供水工程管理局首任局長王泳,他們都是從烽火歲月中走出來的東縱老戰士,在新中國成立後投身於水利建設。他們既是東深工程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奠基者。然而,這兩位老前輩早已辭世,關於他們生平事跡的史料幾近於空白。為此,陳啟文翻檢了東江縱隊的大量史料和方志文獻,如海底撈針般從歷史的縫隙中尋覓他們的蹤跡,並通過一些親歷者的口述,基本釐清了他們的生平事跡和對東深工程的突出貢獻。陳啟文坦言:「他們的生平事跡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縱深發現,從東江縱隊到東深工程也有着內在的血脈傳承。這不是偶然的,這是一條必然的路。」
為了讓未經歷過水荒的香港年輕一代銘記歷史,從2015年至今,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連年舉辦香港青少年「東江之水越山來」歷史溯源活動。一批又一批香港青少年得以了解隱藏在小小的「水喉」後面的歷史。適逢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本書的出版不僅向讀者介紹了一段見證祖國內地與香港血脈相連、守望相助的歷史,還有助於挖掘深藏在香港人民心中的珍貴記憶和感恩之情,增進香港人民的文化和國家認同。◆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茅建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