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杏研 公共政策研究員

近年來全球經濟轉型加速、科技日新月異,社會對高端科技人才求賢若渴,不少國家已經改革了教育制度,商業世界也明白傳統教育制度未必能提供企業所需人才,因此更重視發展能提供高端科技人才的機構。高端科技人才是國家的重要資本,教育制度必須要趕上變化。

筆者認為,本地的教育要進步,首先,我們要思考「沙紙」的價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雖然我們的教育制度打着多元發展的旗號,但社會對學歷的堅持根深蒂固,家長對大學學位的追求有增無減,更多的仍然是唯分數論。現有的單一考試和課程,局限了學生的多元發展,時至今天,科技變化的速度已令學校裏學到的不少東西成為陳舊的、位於淘汰邊緣的知識。即使是畢業於頂尖大學的學生,獲得學位並不能保證他們能找到工作。

據教育局近幾年的資料,約五成的適齡學生可進入學士學位課程,超過七成有機會接受專上教育。可見,香港面臨的問題未必是缺乏學位教育;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學位教育有否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支援,以應付社會需求和變化。

此外,我們要反思到底教育是過程還是結果。隨着產業升級的加快,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向經濟增值產業轉變。同時,出現了大量的職業,為終身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到目前為止,內地在孩子高考前對他們的教育過分關注,但忽略了高考之後的大學教育、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終生學習的資源投放。浙江大學「網紅校長」鄭強教授也提及,過於着重成績帶來社會問題,下一代都欠缺創新精神,在他看來,學習成績只是一方面,成績好不代表對國家有貢獻。像內地高考、本地DSE的單一評核準則,難免會對培養高端科技人才帶來挑戰。

其實,教育是一個持續提升、開闊的學習過程。今時今日,教育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更最要的是學習的能力,反思及改進教育制度的韌性,教育才可成就多元出路,讓不同學生發揮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