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海洋實驗室港分部獲逾億元資金 申逾十項國際專利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加強粵港澳合作,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香港科研人員亦積極參與其中。受惠於內地科研經費「過河」政策,香港科技大學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分部至今已從內地獲得逾1.1億元人民幣,分部主任、科大海洋科學系主任兼講座教授錢培元指,自分部成立約3年來,分部支持的研究項目已成功發表240篇論文,當中三分之一是在世界頂尖科學期刊發表,並申請了十多項國際專利,取得顯著成果。他強調,科研資金「過河」的意義遠不只經費本身,更能讓香港有機會參與國家的戰略發展,為推動大灣區以至全國海洋科技發展盡一分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隨着大灣區政策出台,香港作為國家沿海城市之一,發展海洋科技可謂有着天時地利。錢培元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媒體訪問,分享在國家支持下香港海洋科研的進展。他表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分部的建設,是由香港科大、廣州市政府、中國科學院等多方合作,「過去三年,我們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得一共1.14億元人民幣支持。」團隊將實驗室的建設分為三個階段,首階段為2019年至2022年,次階段為2022年至2027年,至於2027年起則踏入第三階段的「運行期」。如今香港分部正接受廣東省政府的評估,相信不久即可進入第二階段。
錢培元表示,香港分部有三大目標,分別是:積極組織香港的海洋科研力量,加入大灣區海洋科技發展的國家戰略;通過整合、推動海洋科研技術,達成海洋科技攻關的目標;以香港作為對外聯繫的窗口,結合本地、內地及國際上的海洋學家。
在研究落實方面,他指出,「一般科學家的研究多是『自我發揮』,但我們有更強的使命感,配合國家相關需求」,所以香港分部會聚焦大灣區鄰近海域的生態系統研究;環境污染的檢測與監測;研究深海冷泉及可燃冰等深海資源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發掘可應用於醫學、材料、可持續發展的有用化合物。
已發表240篇論文
他提到,目前香港分部已經支持了62個科研項目,大多屬於本地團隊的項目,也有與全球五大海洋研究機構的合作項目,合作方包括英國國家海洋研究中心、日本海洋科技機構等。他坦言,雖然新冠疫情對海洋科研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但到今年3月份為止,我們已經發表了240篇論文,其中三分之一是在世界頂尖科學期刊發表,申請了十多項國際專利。」
錢培元簡述其團隊的研究,因應在深海冷泉的極端環境附近,部分海洋生物反而長得更快、更大,原來需要「歸功」於生物細胞內的共生菌,可以幫忙分解有毒物質並轉化為有機物;為進一步了解海洋生物在高溫、高壓、高毒性環境的生存方式,其團隊正對這些海洋生物的基因組進行解碼工作(decoding)。他表示,海洋研究不單可協助了解海洋生態,亦可為人類找出有用化合物作出貢獻。
獲參與國家計劃機會
他強調,香港分部能按部就班地建設,全賴國家資金「過河」,而事實上,香港過去於海洋相關研究方面的資金有限,且大多只圍繞本地水域,「若海洋研究要有high impact(重大影響),需要超越水域的界。」
他認為,對科研人員來說資金「過河」提供的不僅是經費,還有參與國家計劃的機會,「唯有通過參與,才能更好地了解內地的技術發展、加強兩地交融及互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