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4月相關騙案339宗涉款逾3億 香港文匯報記者整理警方案例解讀手法
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市民依賴手機或電腦代替實體交易,已經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不過,全球面臨電訊和網上詐騙的嚴重威脅,香港也難獨善其身。其中「網絡釣魚攻擊」騙案屢爆不絕,騙徒利用黑客高端技術,以隱藏的域名偽裝在不同地區,發放附帶有惡意連結、二維碼的釣魚電郵或短訊等,並應用於各類不同場景的騙案中,市民稍不留神,一旦開啟連結,便會令手機和電腦中門大開,被植入木馬程式後,所有網上交易都「裸露」給騙徒,繼而個人賬戶甚至連累公司賬戶被「騎劫」。今年首4個月香港警方接獲的報案中,「釣魚攻擊」騙案就有339宗,被騙市民損失金額約佔整體科技罪案10億港元的三分之一。今年5月至8月是警隊防騙宣傳季,香港文匯報記者根據警方講解的案例,整理和拆解五大「釣魚」陷阱。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杜傑
【釣魚短訊】假短訊拎包裹 盜走銀行存款
如今手機用量已經超越個人電腦,使騙徒取得手機號碼及電郵地址更容易,故此黑客亦轉用此平台盜竊個人資料。他們會發出「釣魚短訊」給用戶,同樣附帶一個有惡意軟件的連結,而短訊的內容會視乎不同情況而有變化,但關鍵是短訊內的連結,市民一旦打開便步入陷阱。例如,時下正值疫情肆虐,購物速遞服服務倍增,騙徒會冒充速遞公司包括「香港郵政」,向市民發出附有不明連結的釣魚式短訊(SMS),在短訊中訛稱受害人的包裹運送受阻,要求受害人登入連結,再輸入個人和銀行資料以繳交附加費用,然而受害人的資料全被騙徒一覽無遺,結果被盜走銀行存款。
今年首4個月,警方接獲135宗涉及假冒郵遞服務騙案,與去年同期的132宗相若,但損失金額卻增加1.3倍,由去年的208萬港元,上升到今年首4個月多達470萬港元。也有騙徒偽冒電子支付平台,向市民發出釣魚短訊,聲稱有現金禮物,誘使市民點擊連結提供手機號碼、一次性「驗證碼」及「交易密碼」等資料,繼而控制其電子錢包賬戶轉走存款。
【釣魚語音】助登記消費券 若回覆墮騙局
語音釣魚攻擊是網絡釣魚的電話版,騙徒通過網絡語音電話偽造來電號碼或假冒自動語音系統,通常冒充政府機構、銀行或電子支付平台,然後利用撥號軟件發出自動撥號,電話騙徒假扮銀行或電子支付平台職員,謊稱用戶的賬號出現異常,或協助登記政府電子消費券等理由,要求用戶致電解決問題。假如用戶致電回覆,騙徒便要求對方提供交易密碼及一次性驗證碼,從而騎劫用戶賬號盜款。有時騙徒也在預錄語音信息中附帶超連結,要求客戶輸入個人資料。
「釣魚語音」騙案的前提,是騙徒由非法途徑或其他釣魚攻擊中,非法盜取了受害人的姓名、身份證等基本資料,能說出受害人名稱等,增加行騙場景的說服力,也最容易令市民中伏。而利用「釣魚語音」冒充電子支付平台的騙案,在去年5月首次發現,至去年底警方共接到270宗報案,損失330萬港元,而今年首4個月則有77宗,損失90萬港元。
【釣魚電郵】木馬病毒「入腦」 操控公司資料
今年首4個月警方接獲127宗「釣魚電郵」騙案報案,當中102宗涉商業及25宗涉個人,合共損失3.3億港元,顯示商業機構為最大受害者,而黑客和騙徒入侵商業機構電腦系統的途徑主要有兩個。其中一個途徑是向公司發出有惡意超連結的電郵,以釣魚軟件取得登錄權限,然後入侵公司或其商業夥伴的電郵系統,從而窺視所有往來電郵內容,從而掌握公司管理層、職員及生意往來等秘密,然後假冒客戶或公司高層,佯稱收款銀行戶口更改,要求職員匯款。
另一個途徑是,疫情下很多公司實施家中工作,若職員的私人電腦保安不足,例如未安裝防毒軟件、防火牆和定時更改密碼,當開啟個人電郵和假網頁的惡意連結,私人電腦有機會被「騎劫」,當職員利用遠端程式進入公司電腦,就會令黑客借機將木馬病毒植入公司電腦獲取資料,再行騙。
早前,一間美資投資公司員工收到假冒公司客戶的電郵,要求匯款960萬美元(約7,500萬港元)購買兩個新加坡物業,職員不虞有詐,結果由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共分4次將金錢存到騙徒指定的兩個本港銀行戶口。
【虛假網站】設網站扮商戶 登入即遭「偷料」
騙徒模仿商戶官方網站建立假網站,目的是要以假亂真,竊取用戶的登錄憑證或敏感資料,當中最常見的是銀行假網站。黑客一般通過有惡意軟件的假網站,或在用戶的電腦上安裝惡意軟件,以修改電腦內部設置的網域名稱解析文件,用戶連接到惡意網站,最終目的是套取用戶資料,盜走存款。
另一方面,黑客利用網民喜歡用網上搜尋器查資料的新常態和習慣,即不用Bookmark(標註)搜尋,而在搜尋器上直接打關鍵字搜索,黑客用大數據分析出多人搜尋的網站,再相應地製作附有惡意軟件的假網站,並置於搜尋榜的前列位置「博大霧」,令網民搜尋所需網站時更容易登入假網站而被釣魚攻擊,遭黑客入侵電腦盜取資料。
首季揭806釣魚假網站
據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資料,今年第一季報告已發現806個釣魚假網站,較去年同期495宗上升約六成。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網絡安全經理林嘉棋指,憂慮網民使用電腦習慣的新常態,增加被黑客利用惡意軟件入侵的風險。此外有市民進入惡意網站後,明知附有惡意程式卻甚少舉報,只會即時關閉網站,而自己電腦的密碼亦沒有更改,結果使黑客輕易入侵電腦,將電腦內的資料完全裸露,亦因未及時舉報,令該存有病毒的假網站繼續留存禍害他人。
【虛假手機應用程式】冒官員促裝App 女秘書失財671萬
騙徒在假冒官員的電話騙案中,同時使用有釣魚軟件的虛假手機應用程式,以套取受害人的銀行賬戶資料,騎劫賬戶轉走金錢。在電話騙案中,有時騙徒針對市民的防騙意識,不會直接叫受害人說出交易密碼,而是誘使受害人下載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因虛假程式不能在官方商店上架,騙徒會詢問受害人是使用iOS或Android系統,繼而引導事主下載和安裝假應用程式。假如事主使用iOS系統的手機,騙徒或會要求事主先安裝Testflight程式測試工具,再安裝假應用程式,以繞過官方審核,或要求事主直接購買Android系統的手機,並透過非官方渠道下載假應用程式。
在今年首季,單一損失最大的電騙案中就涉及裝有木馬程式的假手機應用程式。例如,一名43歲公司女秘書接到假冒官員的電話,指她登記的內地手機應用軟件涉及販賣假新冠肺炎疫苗案,又指她洗黑錢,佯稱會凍結其賬戶作調查,其後騙徒指由於案件屬高度機密,需女秘書下載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去監控其有否與其他可疑人聯絡,並附上相關下載連結。
至翌日,騙徒再稱需要調查其公司賬戶,指示事主將公司所有銀行賬戶的資金都轉賬到事主個人銀行戶口,事主不虞有詐照辦,其實騙徒也利用事主下載的假手機應用程式洞悉其賬戶資料,並盜走671萬港元。當騙徒再指示事主加碼238萬元作保證金時,事主因已掏空公司資產及擔心公司賬戶被凍結,於是致電相關銀行查詢始知受騙。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指出,黑客和騙徒都是取易不取難,要預防被黑客入侵,市民除了不要點擊可疑電郵連結外,在公司或家中也要做好安全措施,包括經常將資料備份、設定高強度密碼、安裝防惡意軟件,並須定時更新、開啟防火牆、使用雙重驗證等。此外,亦不要胡亂在網上下載軟件,以及要提升員工對不明來歷電郵的警覺性,尤其遇到要求提供個人資料或轉賬的電郵須加倍小心,要核實有關的電郵真確性。
防「釣」貼士
◆不要開啟來歷不明的郵件
◆切勿點擊可疑電郵內的超連結
◆查看清楚寄件者資料
◆切勿登入未經查證的網站
◆如網站要求提供個人或信用卡資料,應加倍小心
◆如懷疑受騙,應致電「防騙易」熱線18222查詢或報案
資料來源:香港警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