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顏真卿①
三更燈火五更雞②,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註釋
① 顏真卿,唐朝名臣、書法家。其楷書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齊名,四人合稱「楷書四大家」。
② 三更:指子時,即晚上11時至凌晨1時。五更:指寅時,即凌晨3時至5時。
語譯
點着燈的三更至雞鳴的五更天,正應該是男兒用功讀書之時。
年輕時不懂得努力學習,到了年老白頭才後悔讀書太遲。
賞析
本詩用字淺易,曉暢如話,包含千古不易之理,值得在學的青少年反思。
本詩以直白勸說和富有生活氣息見長。首句所言,其實無非是指深夜、凌晨時分,然而詩人以三更燈火、五更雞啼道出,令讀者頓覺具體而親切。而「三更燈火」與「五更雞」,具有句子內的對偶元素,可泛稱之為「自對」。透過句中重複的旋律,加上「更」字複疊的使用,加強了節奏感。
第三、四句,以「黑髮」借代年少、「白首」借代年老,同樣以具象代替抽象,增強了可感性。此外,第三、四句使用了對偶句式,除「勤學」對「讀書」較寬鬆外,「黑髮」對「白首」,「不知」對「方悔」,「早」對「遲」,都十分工整。
本詩旨在告訴我們珍惜時光,如長輩對後輩的勉勵。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認為男子應以讀書登第,經世濟民,施展抱負,貢獻國家為尚。作者明確指出,我們應善用時光,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否則便如樂府詩《長歌行》所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詩人的懇切叮嚀,對於今天的青少年,不分男女,都是適用的。
中國古代有為數不少的勤學故事,發人深省,如《三字經》便載有:「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東晉時,車胤家境貧寒,想於夏夜裏讀書,卻無法承擔燈油的開銷,他便捕捉螢火蟲,放入紗布袋子內,用螢光照明讀書,長大後終學有所成。孫康因家貧缺燈油,冬夜時靠積雪反光來讀書,後來官至御史大夫。
以上的古人都爭分奪秒地學習,即使家貧仍無阻向學之心,終能藉着勤學而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對我們真的很有啟發啊!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項目主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