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疫情影響,近年全球的影視工業都頗露疲態,而內地在此頹勢下依然穩步前進,很有一片逆勢向上的氣象:近年的《開端》和《愛很美味》,都貼近生活而獨具巧思,至於《人世間》這樣的時代大劇,更是拍出了自己的大氣和好看。就是這樣的時候,我聽說央視又要上一部新劇,名字叫《獅子山下的故事》,講的是幾代人從香港的街邊大排檔一路打拚到開設金牌茶餐廳的故事。香港式的奮鬥故事,無論是從老一輩「打冷店」的傳說還是《雞同鴨講》的電影中,我們自小已經聽過了不少,但用這樣的方式看內地人對這段故事的呈現,卻似乎還是頭一次。他們會怎樣講這個故事呢?
如何講一個故事,似乎是觀察視角帶來的記錄問題。視角不同,立論不同,有他山之石的借鑒,也有盲人摸象的風險:小時候看香港電影,裏面的內地人要麼是說不好粵語被嫌棄的「撈仔」,要麼是一身中山裝、不苟言笑的老領導,可當我來到北京的時候,眼前的所見所聞已經和既有的刻板印象大不一樣,香港電視和電影裏的內地人形象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今,作為一個香港人,當我們同樣成為「被記錄」的一方,自然一方面好奇內地會如何講述,另一方面也希望這個故事盡可能好看而真實。而過去的內地是極少有這樣記錄香港生活的影視作品的:從被動到主動,敘述主體的轉變其實也有經濟和文化的轉變。
數天前,我參加了「『對話97』——在京港青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座談分享會」的活動。香港駐京辦主任梁志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田飛龍副教授等一應嘉賓同我們在京港人進行了分享與交流,效果很好。聽到很多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回憶對談,而在這樣的對談中,我對更多之前並不了解的香港之事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以至有了點「當局者迷」之餘「旁觀者清」的感覺了。在我重新審視自己的過程中,我既要依靠我自己的記憶和對香港回歸25年的講述,又要依靠專家學者的旁觀視角和更專業的知識,雖然偶有衝突,但實際上是並行不悖的。
於是我也在想:對過去的共同講述實際上也是依靠合力才能完成的。無論是內地講述香港的電視劇還是港片逐漸增加的對內地的刻畫,只要我們擺正心態,下足功夫,不搞刻意的誇張和污名化,都是增進彼此了解的有力舉措。既然中國一點都不能少,那麼「講好中國故事」,也需要內地和香港影人的共同努力——這絕不是僅僅合拍幾部片子能解決的,而更應該化作更切實的文化行動。當我們一起以一種更平和的心態講述我們的過去和現在,我們才會給我們的未來以更多的交代。
◆作者/圖片: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秘書長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王柏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