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經不覺,「戰國四大名將」的「起、翦、頗」都談過,今日就讓筆者談談餘下的李牧。李牧是廉頗以後,趙國僅餘的「頂樑柱」,坊間素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李牧的一生,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抗匈奴」時期,一是「抗強秦」時期。
雖然李牧的戰力非凡,可以說是戰國末期有數的名將,但他在《史記》之中卻沒有獨自立傳。關於李牧的記載,主要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之末。
據載,「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位居於西北方的趙國,長年飽受匈奴滋擾,苦不堪言。因為遊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飄忽不定,所以中原民族一般很難對付他們。可以做的只有兩種方法,要麼就是被動地防守,要麼就是徹底殲滅他們。
李牧在代地駐紮時,獲得趙王很大程度的放權。當時,他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地方官吏,連駐紮地的稅收也直接撥到他的幕府中作為軍費。照理,得到如此權力的李牧,必須效死命以報趙王;不過,他卻一直沒有任何軍事行動,只是不斷練兵、派出間諜等,甚至更下令如果匈奴來襲,將士們必須退入營壘固守,如有膽敢去捕捉敵人者,立即斬首。
《史記》還記載了李牧在這段時間「日擊數牛饗士」,花費甚大。可是,每次匈奴入侵,他都是退守營壘。雖然每次都沒有什麼損失,但久而久之,不單匈奴看不起他,連他的老闆趙王都懷疑他的能力,並派人取代了他的將位。
然而,那繼任人(《史記》甚至連他的名字都沒記下,可想而知不重要)雖然次次出城迎戰,但卻每戰必敗,於是趙王又把李牧請回來。李牧在答應復位之前,要求趙王必須答應「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趙王無可奈何,唯有依照他的要求。
堅守數載 突出奇兵
李牧復位,又像以前幾年的操作,固守營壘。就在匈奴帶着嘲笑的態度再三攻打趙地之際,李牧忽然精銳盡出:戰車1,300乘、戰馬13,000匹,勇士50,000人,弓兵100,000人。李牧的突然發力,斬殺了十餘萬匈奴。此役以後,匈奴十餘年不敢犯邊,李牧也威名遠播。
趙孝成王死後,悼襄王繼位。由於廉頗被迫出走魏國,李牧成為了趙國最後一根「頂樑柱」。李牧掌權後,很快就攻下鄰國燕國之武遂、方城等數地,聲勢一時無兩。
秦國一向視趙國為東進之阻,所以派遣名將桓齮率兵攻打。李牧知道此消息,深明秦趙國力之差距,加上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盡喪,一時未能恢復,所以只好復用廉頗堅壁清野之計,築壘固守。桓齮可等,但秦王不可等,於是秦軍佯攻肥下,目的是引出趙軍來援,然後再殺一個措手不及。然而,李牧本就擅長奇襲,看穿了桓齮的意圖,於是將計就計,不派援兵,反倒來突襲秦軍大本營。由於李牧多日堅守,秦軍以為趙軍不敢輕出國門,所以大本營並沒有太多兵馬駐守。就這樣,強悍的秦軍在李牧的智計下,大敗於肥。
肥之戰後,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後又大敗秦國於番吾之戰,並且南拒韓魏,戰國名將之譽不脛而走。可是,歷史是永遠不斷重複的,趙悼襄王繼承了父親的「多疑猜忌」,再次聽信了郭開的讒言,無端誅殺了李牧。三個月後,趙國也滅亡了。
「武安君」本意為「武功治世、威信安邦」,是對武將的無上嘉譽,但奇怪的是,戰國三位被封為「武安君」的將領:白起、李牧、蘇秦竟都不得善終。難道真是武安不祥?
◆ 葉德平博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現職高級講師。著作甚豐,作品散見於各大報刊。近著有《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小學生·古詩遊》等。)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