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泉形容,1997年是其人生最難忘的一年,經歷香港回歸祖國,又獲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更大平台為國家科技發展出謀獻策。時至今日,院士頭銜仍然為他帶來號召力,包括近年組織起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就是要用科技奧運的理念,把科技、政策、資金、企業等結合,團結世界各地科學家們,以發明造福全人類。」

陳清泉特別記得自己在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一幕,「新聞一般會講那年選了多少個院士,多少個男的、女的,各省分布、專業分布是怎樣,但在1997年,新聞當中特別有一句話:『香港特區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很多以往不認識我的人都給我寫信祝賀,一下了我的地位提高了,大家都知道我是香港大學的陳清泉。」

矢志以科學造福全人類

身為頂尖科學家,陳清泉認為科學就是真理,而科學家就是要把自然界的規律找出來,將其變成定理,再用定理造福全人類。「作為一個科學家,應身在香港,心懷祖國,放眼世界……要有使命感,只發論文是不夠的,但在我的年代香港科研生態鏈不健全,發了論文可以如何用呢?既然香港無,那麼我自己去找!」

在港英時代,陳清泉一方面積極於英、美發表學術文章,並在國內外多個汽車廠商擔任顧問,「雖然香港產業鏈不健全,但我可以利用海內外的力量,讓自己參與完整的生態鏈。」

另一方面,一直心繫祖國發展的陳清泉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透過清華大學的教授,向中央建言關注美國的電動車發展,並一直推動和參與相關工作。「大約在2000年開始,國家把電動車列為重大專項,然後進一步作為國家戰略,一步步地升級。現在,中國已經引領世界,中國電動車的產量佔全球產量超過一半。」

談到未來,陳清泉認為科學永無止境,科學家亦永不退休。他興奮地跟記者分享其最新提出的「四網四流」融合理念,又積極介紹早前發起的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在這位年逾八旬的「亞洲電動車之父」眼裏,依舊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