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促請政府立法規管市面出售脈搏血氧計的質素。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疫情來襲,不少市民購買指式脈搏血氧計「看門口」,監測血液含氧量,研判健康情況,惟本港沒有法例規管醫療儀器,其質素存疑。消委會更發現有血氧計涉冒充衞生署自願登記醫療儀器名單上的一款產品,消委會促請政府立法規管保障市民權益。

一款疑冒充衞生署儀器名單產品

消委會今年4月,檢視市面出售的指式脈搏血氧計,零售價介乎85元至超過2,000元,相差逾22倍,並發現一款雖標示衞生署醫療儀器科編號的產品,查證時卻未能對應署方官網上的產品名稱,個案已轉交衞生署跟進。消委會指出,醫療用途的血氧計須經臨床測試,但市面常見為非醫療用途的血氧計,未必經過醫療監管機構審查。

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副主席雷永昌表示,衞生署於2004年推出自願表列制度,至今採用將近20年,因應疫後市民對血氧計需求殷切,認為政府應引入法例規管有關儀器的質素。

他以歐洲做法為例指出,供臨床診斷使用的血氧計,會視作醫療儀器而受到監管,製造商要在包裝及儀器上,標示有效的批核標誌,並報告涉及其醫療使用而導致的嚴重事件。

雷永昌又提醒,患者不能只依賴血氧計的數值作為健康指標,更不能取代臨床病徵。他解釋,血氧計所顯示的血含氧量,僅是監察身體的其中一項參考指標,其準確度亦易受不同因素影響,包括手部太冰冷或太濕、指甲太長、塗上指甲油及手震等,皆會影響讀數;加上現時主流的Omicron變種病毒,相對較少令確診者出現肺炎,故消費者不應單靠血氧計讀數,來判斷是否需要前往求醫,觀察臨床病徵更為重要,如身體出現持續發燒、呼吸困難或急促、心口疼痛、嘴唇轉藍及臉色轉青等情況,即使血氧計顯示SpO2仍在95%或以上的正常值,也應前往求醫。

消委會今年首個5月共收到17宗與血氧計相關投訴,主要是延遲送貨;去年全年投訴則僅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