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雖說早兩星期也提及過,「體育」在香港常常淪為配角的角色,無論在學業發展或事業發展上都不算被首先重視的項目,但其實「體育」這兩個字跟我們每一個人也息息相關,無論年紀多大或是小,也離不開運動。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會接觸到運動,只是運動多或少之分別,由小孩的時候每天跑跑跳跳,到暮年時候行幾步甚至到物理治療,都可算是運動的一種。每一個小孩因為身體機能良好而每天不停跳來跳去,運動多也令他們身體健康;反觀年老的長者因身體機能退化比較容易覺得疲倦,就因此而減少運動,身體反過來又因少運動而退化,形成惡性循環,身體情況就每況愈下了。

筆者年輕時每天放學後就衝到「波地」踢波,到踏入職場後從事體育傳媒的工作,每天跑出跑入去做採訪拍攝工作,也是運動的一種,身形一直算偏瘦,那時還天真地認為自己怎樣也不會胖呢!誰知踏入中年,新陳代謝下降,又比較少做外勤工作,身體就慢慢胖起來,初時警覺到也每天去跑步,希望能減肥,保持身體健康,但日子久了,人的惰性就出現了,於是肚腩就這樣跟了我好幾十年了……其實如何做運動可以減肥,相信大家也清楚,但知易行難,只是大家會不會去做,又有沒有恒心去一直做而已。

近這兩三年因疫情之下,大家也強烈地意識到運動的好處,有好的身體病毒也難入侵,縱使不幸入侵,也能輕易戰勝。身邊一些朋友這兩年也經常提議去行山、打高爾夫球、跑步、打羽毛球……為什麼他們突然對「運動」 產生濃厚興趣呢?其實也不是突然,疫情下要身體好,加上香港運動員成績好,社會上多了一些對「運動」的研究報道,指出熱愛運動的人生活會更加充實,能力會更加好,抵抗力適應力也更加強,奮鬥心及身心也保存得更好,工作更有自信,做事積極,即使年長,仍然能夠精神奕奕地從事新工作,在眾多誘因下,大家也就更主動做運動了。醫學研究指出,很多身體健康問題其實是與長期缺乏鍛煉有直接關係,而事實上運動是可以有效地預防因長期不做運動而引起的疾病,所以運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情,是一生一世的事情。

我們運動,多是為了強身健體,並不是為了參加奧運等比賽;很多人參加10公里跑,也不是為了爭冠軍,而是挑戰自己。回望在長者中心,見一些長者扶着助行器材也要做運動,我們也應趁身體機能尚自如時盡早加入運動行列,過去7年香港是世界最長壽的地方,平均84.9歲(男性82.3歲,女性88.1歲)。雖然筆者只是一個體育傳媒工作者,並非體育專家,但我們仍可以透過資料及研究報告,分析我們應如何走進體育健身,就由今天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