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作,名為《賦得古原草送別》。他當時年僅十六歲,初進京城長安,去拜訪當時的名士顧況。顧況藉他那「居易」之名,打趣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不過,當顧況看到他這篇作品,不禁大為讚賞:「道得個語,居即易矣!」遂廣為延譽。
這好像是一曲野草頌,卻進而是對生命的讚歌。寫古道送別,歲歲枯榮的野草,其生命之過程,是規律和永恒的,就算被熊熊烈火焚燒,其生命力仍然頑強。野火焚燒象徵人生旅途上會遇上艱辛和考驗,只要頑強不屈,就可無所不往,勢不可擋,生生不息。
以白居易之才華,「長安大可易居矣。」而長安作為十三朝的古都,其繁華不容置疑。不過,為什麼這麼多的朝代都以長安為首都呢?從早期的西周,到秦、漢,中間有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等一系列較短的王朝,最後到唐,證明長安必然有着重要和特殊的地理優勢。
長安位處關中,周文王就是從關中出發滅商,秦始皇也由關中出發統一六國。我們說關中平原「沃野千里」,也是因為在戰國時代,韓國的水利工程專家鄭國,向秦國建議開鑿一條渠,把涇河比較混濁的水引到渭河以北較鹽鹼化的土地,降低渭河地區的鹽鹼度,令土地更適宜耕種,令糧食產量大增。
土地肥沃因鄭國
這位水利專家姓鄭名國,本是韓國的間諜,最初不安好心,想令秦國因發展水利而勞民傷財,繼而無力攻打韓國。怎知這條「鄭國渠」只修了一半已見其效,到完成後,整個關中平原土地肥沃,農產豐富。
糧食多了,關中平原上的各大城市,包括咸陽、長安,人口自然也隨之增加,各地的士人貴族、農民工匠,甚至諸子百家以及遊俠,也陸續前來。長安從戰國中晚期便發展興盛起來,到漢初定都於此,更成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漢初時,張良提議可以順渭河而下,把地方的糧食運來;漢武帝時又修了漕渠,從此,關中的糧食運輸就克服了渭河漲水的季節限制,首都圈的糧食供應在一年四季都能滿足。後來幾個朝代立國,首都圈的運營都得益於此。
正所謂「八方輻輳,人員聚集」,長安有如一個車輪的中間軸心,向四方呈放射性延伸出去。在長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裏,長安成了中國的核心。在古代,地域空間和距離在管理上至關重要,而聚集四方人才和財富所起到的作用,也是長安作為都城的重要基礎。
漢長安城已發展得很大,城牆裏的面積約34平方公里,城牆外還修了龐大的上林苑,安置着東方豪族,比羅馬城還要大。到唐代,長安城規模發展得更是空前。杜甫曾有詩云:「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唐長安城有宮城,還有龐大的外廓城,面積高達84平方公里,是漢朝時的2.4倍。
再比較一下,明清時期的北京城,也只有60平方公里,唐長安城是它的1.4倍,而它的城市規劃也很有秩序。唐長安城的設計,一如北京般有中軸線,而宏偉的布局就是通過軸線體現出來。軸線南北走向,最北端就是皇城,一路向南下來,就是一系列的門,既有統治氣勢,又或有風水作用。
軸線兩側分布里坊,隋唐時的長安已由「六街一百零八坊」發展到一百一十坊。里坊的名字也很美好,如曾是魏徵府第所在的永興坊、《紫釵記》提及的勝業坊,以及開化坊、安仁坊、光福坊、安義坊……代表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唐長安城除皇城以外,最繁榮的地方,要算東、西市場。那是商業貿易最繁盛,各行各業的作坊林立的地區。例如長興坊有服裝店、延壽坊有賣金銀珠寶的、平康坊有賣醬果食品的……日後更發展到「夜市」,燈火不絕,晝夜喧呼。
據考古發現,長安西市發掘出很多珍貴物品,如象牙瓶、陶瓷、玉器等。又有不少外國人留下一些故事傳說、畫像文物,甚至墓葬。從貴重程度比較,西市有很多胡人聚居和經商,確比東市繁華。原因是從西市向西不遠,就是長安西城門,「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裏開始。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