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珏

一年一度的端午剛過去,每年的農曆初五,我們都會吃糉子、賽龍舟,這就是傳統端午節的文化。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慶中,最有家國情懷的節日。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會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為國諫言,反對楚國見利忘義,與秦國議和,得罪楚頃襄王,被流放於當時更偏遠的江南地區,歷時18年。當秦國攻破楚國都城,楚國被迫遷都,屈原憂憤悲傷,投入汨羅江而死。端午節紀念的另一個歷史人物,也是愛國忠臣,伍子胥受吳王闔閭重用,軍功顯赫。後來,吳王夫差繼位,不滿伍子胥「聯齊抗越」,誤信讒言,賜死伍子胥,後吳國終被越王勾踐所滅。

由此可見,端午節文化自古就推崇忠心愛國的家國情懷。當然,端午節比屈原、伍子胥所在時代更早已經出現,據考據,端午節起源於當時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的龍圖騰祭祀,因為吳越部族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所以每年舉行祭祀儀式,祈求祛病防疫,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以糉子和龍舟最早的出現都是祭祀儀式的一部分。這也說明端午節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現,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

端午節在香港很早就已經受到重視。1962年4月,當時香港政府首次法定假日立法,端午節已經成為正式的公共假期,而內地在2007年也把端午節正式加入國家法定假日。2009年9月,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可見,即使在回歸前華洋共處的香港,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代表,是被香港人廣為接受的中華文化之根。

端午節在香港,也有很多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活動,比如大澳的龍舟遊涌。端午當天,會將當地幾座古廟的神像放在龍舟上,巡遊大澳各水道,沿途居民會焚香祭拜,最後將神像歸還廟宇。這項傳統儀式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澳保留這樣的文化節慶活動,體現了香港源源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也蘊含了心繫家國的寬廣情懷。我最近小提琴演奏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的作品《四季》,拍攝MV就特意選在大澳,在小船上演奏,一路巡遊水道,體現出特有的中國元素,香港特色。

在我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絕對是香港的財富,中國文化為根,中西合璧,洋為中用,這就是香港賴以成功的特色。最近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剛剛到北京接受中央的任命,習近平主席在會見他時,指出實踐證明,新選舉制度對於落實「愛國者治港」、保障香港市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推動形成社會各階層各界別齊心協力建設香港良好局面都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這是一套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香港實際、符合香港發展需要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這個重要講話再次明確表明,新選舉制度充分保障,香港堅定走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

這個道路也與中華傳統的家國情懷一脈相承,未來要長期堅持這條道路,應該充分重視中華傳統價值觀在香港的教育。2020年9月,香港教育局已經成立課程發展議會轄下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去年11月底,又發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價值觀教育就是以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教育的主幹,協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家歷史,加強國家觀念,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很期待,新課程也能講講端午文化,讓中華傳統寶貴的家國情懷,能在香港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