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悟居士,正職與玄學、術數無關,信奉藏傳佛教,自初中開始在「玄學發燒友」父親耳濡目染下接觸面相、紫微斗數、八字等知識,再經父介紹認識了教授佛法之恩師,除學習佛學之外,恩師亦傳他文王卦及陽宅風水至今35個年頭。2013年通過禪定,悟得前所未有的契悟,終明白了五行與際遇實相之間的關聯性,像石破天驚一樣,整合了一套獨一無二、與宇宙本體相應的禪悟姓名學,依此因緣,祈以公開部分千古未傳姓名學之奧秘,望有緣人得到裨益!◆Facebook: 禪悟—千古未傳姓名推命學

想起唐叛將史思明,姓名五行組合戊庚乙,不期然就會想起黎智英,其姓名五行組合戊丁庚,其共通點就是土生金,他們的忠誠,不是表面的就是媚外。為什麼是媚外?原因是「庚」金代表現實主義。在此先根據土的特性先稍作闡釋,土的特性用幾何表達就是正方形,要求四隻角90°,四邊一樣長,故此,行事穩重,重視傳統價值,包括忠君愛國,但一旦「土」受剋,覺得不被重視,情操不被認可,就會轉軚。如果此時姓名總局有金,自然「西瓜靠大邊」,自然媚外,正如史思明、黎智英,最終就是生金,只有利己,死忠於自己的利益!

史 戊    黎 戊     

思 庚 化金   智 丁      

明 乙    英 庚

這就是五行的傾向性,土生金了!相對同是外族名將李光弼,五行組合是丙癸丁,會與地點紫氣的「戊」土,因中原中土的五行就是戊土,合化互動,變成了戊癸化火見丙火,觸發「火」局。火傾向生土,自然就傾向忠誠,與史思明的五行,傾向生「庚」金,現實主義,就變成兩極的反差效果!忠誠與現實對戰,而李光弼與史思明當時的時代背景正上演這幕唐將與唐叛將的對壘。

李光弼是契丹人,原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父親李楷洛原本是契丹首領,武則天年間歸順唐朝,被封為左羽林大將軍。李光弼從小擅長騎馬射箭,為人嚴肅堅毅,沉着果斷,其有雄才大略,早年擔任左衛親府左郎將,後來逐漸晉升為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府兵馬使,王忠嗣非常賞識他,對他十分優待。

安祿山發動叛亂後,大將軍郭子儀知道李光弼是一位了不起的將才,就推薦他為河東節度副使,如節度使、兼雲中太守。

李光弼執法嚴明,言行一致。唐肅宗即位後,李光弼奉命來到靈武,做了戶部尚書。當時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政務鬆弛,侍御史崔眾掌握兵權,號令不行,唐肅宗便命李光弼帶兵5,000至太原,接過了崔眾的兵權。

公元757年,叛將史思明、蔡希德以10萬大軍圍攻太原,當時留守的李光弼軍隊不足1萬人,雙方力量相差很大。將士們都主張加固城牆,全力堅守。李光弼認為這是消極防守,應該在防守中積極主動地出擊。李光弼動員百姓拆掉房屋做擂石車,叛軍靠近則發石攻打。史思明則命令部下建造飛樓,圍上帳幕,築土山接近城牆,李光弼便組織人力挖地道直到土山下,這樣,土山便自然倒塌了,然後出其不意派精兵出擊。史思明害怕了,留下蔡希德繼續攻城,自己先逃走了。李光弼看出叛軍力量削弱,軍心動搖,便抓住這一時機,組織主力軍奮勇出擊,史思明軍隊迅速潰敗。

公元760年,史思明殺了安慶緒,改范陽(今北京西南)為燕京,自稱為大燕皇帝。不久,史思明整頓人馬準備重新攻打洛陽,唐肅宗加封李光弼為太尉、中書令,命令他去攻打叛軍。李光弼到了洛陽,當地官員聽說叛軍勢力強大,都很害怕,主張退守潼關。李光弼權衡了一下,認為這個時候官兵決不能退,但可以轉移到河陽(今河南孟縣)。史思明率兵進入洛陽後,發現是一座空城,只得率軍到河陽南面與唐軍對峙。

史思明為了顯耀自己兵強馬壯,每天把一批批戰馬牽到河邊洗澡。李光弼見狀,想出一計,他命令將軍中500多匹馬集中起來,把小馬關在廄裏,待史思明放馬洗澡之時,把母馬趕到城外。母馬思念小馬,使嘶叫起來,而史思明的馬聽到馬群叫聲,立即掙脫韁繩,浮水泅過河來。史思明一下子失去了上千匹好馬,氣得咬牙切齒,立即糾集幾百條戰船,前面用一條火船開路,準備把唐軍浮橋燒掉。李光弼得到消息,命令士兵準備幾百條粗長竹竿,用鐵甲裹紮竿頭。待叛軍的船靠近後,唐軍幾百條竹竿一齊頂住火船,火船無法靠近,很快便燒沉了。唐軍又在浮橋上發射擂石機關炮攻擊叛軍,叛軍死傷無數,倉皇逃竄。不久,李光弼打敗了史思明。

李光弼多次掃平叛亂,戰功卓著,後來被晉封為臨淮郡王。不久,圖像懸掛於凌煙閣,賜鐵券、予一子以三品銜。後因受宦官牽制,在洛陽北邙山戰敗。宦官魚朝恩和程元振屢次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蓄意加害李光弼,李光弼也一度被撤了帥職。

後來,史思明被他的兒子史朝義殺死。公元763年,史朝義兵敗自殺。從安祿山發動叛亂,到史朝義失敗,中原地區經歷了8年的戰火浩劫,史稱「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