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煜明表示,若能將香港與區內其他內地城市在制度上「拆牆鬆綁」,有利提升整體科研實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盧煜明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有不少優勢,若能將香港與區內其他內地城市在制度上「拆牆鬆綁」,例如放寬香港公司獲取內地樣本數據的權限、開放行使專利權等,無疑能加緊整個大灣區的融合,亦更有利提升整體科研實力。

盧煜明說,香港只有750萬人口,相比起大灣區的8,000多萬人,若以整個大灣區作為發展產業的目標,「這完全是不同的景象。」比起全球其他地區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擁有龐大人口,各城市亦各有特色,「例如香港是金融中心,擁有多所世界百強大學;深圳是生產業的龍頭;廣州匯集了內地的著名學府。」

雖然大灣區潛力無窮,但如何更有效地做到「優勢互補」,仍需要持續探討磨合,「大灣區是較新的構思,仍有一些樽頸位。」盧煜明表示,「比如我在香港有生物科技公司,但我們不能在內地直接接受DNA樣本,也不能在大灣區收集相關數據。」制度上的限制,令香港科研人員無法將香港的技術結合內地龐大的人口數據,是相當可惜的。

他又認為,目前香港、澳門及內地分別為不同的專利管轄區,情況較複雜,令香港批出的專利權,不能在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直接行使,「但世界其他灣區如三藩市灣、東京灣等,都屬於同一個專利管轄區。」如有關限制能放寬,他認為將更有利於大灣區的知識轉移、落地,甚至是產業化。

要讓大灣區成為「科技引擎」,也應考慮放寬港人在內地設立公司的限制,「在高新科技產業方面,若果非屬內地戶籍,是不能直接開公司的,例如港人不能在內地開基因診斷公司。」盧煜明建議,若將河套區一帶建設成「特區中的特區」,有望在短中線解決部分問題,更有利兩地科研融合,「如果我們的公司在河套,既能獲取內地的樣本、數據,又能夠行使香港的專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