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5月17日,抗日老戰士、原東江縱隊戰士李漢離世,終年96歲。李漢在大埔烏蛟騰出生長大。這條不起眼的小村,在抗戰期間就發生了義薄雲天的扺抗日寇事件。年輕的李漢親眼目睹村民被日軍殘殺,在15歲之齡就參加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投入抗戰行列。當年所有參與抗戰的戰士,都有一腔救國的熱血,而且懷有一個希望國家強大的夢想。先輩身處的中國,是一個非常衰弱的中國,日本帝國主義鐵騎肆意踐踏中華大地,使中國人民受盡苦難。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些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一直到今天,老戰士的夢想終於實現,中國人上太空了,我們有國產航母了,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然而,當國家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越來越接近之際,老戰士卻一個個老去。我們不禁要問,後輩從老戰士身上學到什麼?我們這個社會對老戰士的晚年生活給予多少關懷?
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足」。關於第一個問題,香港紀念東江縱隊老戰士的地方實在太少,沒有紀念館,沒有常設的展覽,紀念碑也寥寥可數,校內的教學就更不用說了。在這種氛圍下,大眾難以認識東江縱隊抗戰事跡。為了不讓老戰士的英雄事跡被時間湮沒,特區政府要認真研究保育本地抗戰遺蹟,建議參考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的做法,建設抗戰紀念館,讓學生和青年回首民族苦難,從而更加珍愛和平。內地的學校都有安排學生於紀念日聆聽烈士的故事、向烈士紀念碑鞠躬和獻花的傳統,香港的學校也可以參考這些做法,以此作為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一種活動。
近年圍繞國民教育的討論,已由「應否推行」轉變為「如何推行」。國民教育並不是單純學校課堂,而是要超越校園,以營造一股對國家和香港歷史都感興趣、人人都願意接觸和學習的氛圍。如果社會上沒有這種氛圍,國民教育就出不了校園。
國民教育的作用,是推動人們成為對國家民族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幫助人們建立國民意識,準確認識國家民族的歷史和發展。儘管香港教育長期以來都有教授有關中國的內容,但因為歷史原因,課程少有引導學生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國。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單靠課本和考試,而且需要有好的老師傳遞和感染。如果說課程和史跡是國民教育的硬件,那麼經歷歷史事件的人,以及他們的故事,就是國民教育的軟件。我這裏所指的「老師」不限於學校老師,任何能夠感染別人愛國愛港的人都可以是老師。例如前面提及、最近離世的抗日英雄李漢,就是我心目中的一位好老師。
對於第二個問題,老戰士為保家衛國作出巨大犧牲,但今天社會對他們的照顧反而不多。很多國家都有為退役老兵制訂政策,例如在稅務上提供優惠,以及頒發榮譽表揚,例如老兵專用的身份證和車牌,這些東西香港都沒有。事實上,老戰士可以獲得的公共服務和待遇不足,這樣並不合理。筆者知道,老戰士都不奢求得到任何特別待遇,就好像李漢老英雄一樣,一心只想國家好,沒有考慮自己太多。但正是如此,政府和社會更應珍惜他們。提升老戰士的社會地位也是一種國民教育。希望來屆政府可以認真研究和推動相關政策,推動我們的下一代培養愛國情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