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俊 城市智庫研究員

日前有民間組織進行公屋單位空置情況調查,發現多個公共屋邨有空置單位,有部分更空置逾年,同時最新公布數字顯示,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超過6年,大批市民等候多年仍未有機會「上樓」,社會因此出現許多質疑當局浪費公屋資源的聲音。對於有公屋單位長期空置的問題,當局回應指,部分單位收回後需要騰空進行翻新整修工程,又指部分單位因編配手續需時而導致空置,然而這些理由欠缺說服力。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政綱,針對公屋政策內的疊床架屋,建議精簡公營房屋的各項程序,提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承諾上任後盡快提交初步興建公營房屋的工作建議,期望這些措施能消除現時公務體系行政繁瑣問題,加速公屋單位分配,讓公屋資源最大限度地惠及所有有需要市民。

特區政府部門一向講究程序,容易養成一成不變、缺乏人性化的處事方式,抗拒新程序或新思維。李家超成功把握市民所思所想,提出施政「以結果為目標」,這要求公務員摒棄「不做不錯」的陋習。以上述公屋空置單位問題為例,收回單位恢復原貌是舊規矩,但其實有些單位即使沒有進行整修,不少新遷入的公屋住戶也願意花錢裝修單位,而且保養相當好,即使過了幾年他們遷出,單位裏面的部分室內裝修仍然簇新,尤其鋁窗和瓷磚特別耐保養,可保留給下一個遷入的新住戶。現行房委會和房屋署的做法,卻會花費資源和時間。當局清拆原本有用的室內裝修,將單位還原,會引致一些不介意室內裝潢而急需公屋單位的住戶久久未能遷入。在目標為本概念下,當局宜調整程序,節省還原單位的步驟,先向獲編配單位人士查詢,找出同意直接遷入帶裝修的單位的住戶,或者把帶裝修單位撥入特快輪候隊,讓急需公屋的住戶先行入住。這些住戶更可能感謝房署為他們省下裝修費用。

只要當局願花心思,相信可以推出更多既節省翻新工程公帑之餘亦讓輪候人士提速入住的方案。不少沿用多年的房屋政策,往往被奉為金科玉律,下一屆政府要有更多敢擔當的公僕勇於革故鼎新,為迎接新時代挑戰帶來新動力。李家超提出加快興建公營房屋,並且突破以往聚焦增加土地供應的框框,值得讚許。現行審批發展住宅土地情況,大致由規劃署、地政總署和屋宇署三大部門把關,加上其他部門的審批程序,衍生出大堆 「補地價」 、「滿意紙」、「開工紙」和「入伙紙」 等文件和關卡,手續冗長複雜,亟需大刀闊斧改革。適值特區政府提出架構重組,房屋事務將由新設的房屋局專責跟進,有助加快推行以上工作。然而,要真正有效推動公屋流轉,還是要重新檢視一大堆程序關卡,加快建屋,以及推動參與的公務員求新求變的決心。

現時社會正值由治及興之際,政府有條件專心解決大部分市民關心的房屋問題,公務員團隊更需同心協力,協助新一屆政府推進工作,為本港公營房屋發展開創一個新面貌,讓基層市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