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鍾健文)年輕人成長往往要面對各種不同情緒困擾,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一項研究顯示,本港有超過兩成青少年呈抑鬱和焦慮症狀,其中22歲至24歲者的生活質素、幸福感等精神健康狀態顯得較差,相信與他們成為「職場新鮮人」,面對職業環境與社交轉變等有關。

「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聯同6間非牟利機構和香港大學,透過設立8間「平行心間」,為12歲至24歲青少年提供多元化情緒支援。該計劃與港大合作,在2019年5月至2022年4月期間,與超過3,000名15歲至24歲年輕人進行訪談,探索其精神健康及壓力來源。

初步數據顯示,逾20%人有相當程度抑鬱和焦慮症狀,且嚴重程度與年齡成正比,22歲至24歲的一群,生活質素、幸福感、睡眠質素和家庭關係等,都比較年輕的青少年群體遜色。

思想變悲觀或有情緒困擾

負責研究的港大精神醫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孫伊南解釋,該批青年逐步脫離學校師長的護蔭踏入社會,掛上「職場新鮮人」新身份時,往往因社交、職業和外在環境轉變而帶來壓力,且對事業及個人前景有更多困擾,也比較擔心財務狀況。

計劃負責人、青協社工吳錦娟表示,情緒困擾其實「有跡可尋」,包括失眠、無胃口、不外出、性格和興趣突然改變,及思想變得悲觀等,這些信號反映了不同程度的問題,輕則焦慮緊張,中等有抑鬱,嚴重者會有幻覺、幻聽甚至自殺傾向,希望更多青少年能好好認識和管理個人情緒,及早辨識和介入解決。

25歲任職文員的肥波是「平行心間」服務使用者之一。他中五時因學業壓力首次發現情緒問題,後來升讀職訓局青年學院對拍攝產生興趣,曾數次於微電影比賽獲獎,卻因此而越加苛求自己,經常自責做得差、很沒用,曾數月躲在家中不外出,更一度有輕生念頭。

後來,肥波在家人鼓勵和社工轉介下,接受「平行心間」輔導支援,學會和他人分享經歷並從中「找回自己」,照顧以往長期忽略的情緒需要。他強調,走出困境始終要靠自己,要明白負面情緒是正常事,在接納的同時想辦法求助和解決。

吳錦娟介紹,8間「平行心間」希望能塑造舒適放鬆的空間,透過咖啡、花藝、頌缽、香薰和流體畫等貼近年輕人的「五感」活動,讓他們更易表達自己和他人溝通,並在活動中滲入情緒支援和管理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