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那天收到消息指內地體育傳媒「騰訊體育」大裁員,這個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體育傳媒網站,經過這3年,最終也敵不過疫情的影響,無奈裁員;加上最近杭州亞運會、成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汕頭亞青會、明年足球亞洲盃決賽周均相繼延期或取消,中國體育現時好像由2008年開始的黃金年代正式進入蟄伏時期,惟有「打保守牌」,希望穩守,靜待再起時。 「騰訊」的裁員也正正反映了一些傳媒公司每當經濟或業績有問題時,就首先把「體育」裁減,這個情況,香港也不能倖免,一些電視台為了減輕經營成本,宣布解散體育部門,如需要體育節目則外判給製作公司處理。

「體育」是否真的這麼不重要呢?每一次經濟不大好的傳媒要削減成本,總是首先想到向「體育」動手,「體育」真的如此不值得保留或投資嗎?這種論調筆者並不盡認同,說體育總是蝕錢,往往只是一些傳媒經營不善,未能次次有盈利,其實在用心經營下,「體育」絕對是可以賺大錢的。這一方面北美洲就發展得非常成熟,差不多每一個體育項目都能賺大錢,包括最有名的NBA以及超級碗(Super Bowl);再看歐洲方面,經營體育也是有聲有色,英超球隊也常常賺大錢,多年經常升降的英冠錫菲聯去年也賺約950萬元英鎊;最近美國集團以42.5億英鎊又收購了英超車路士;而目前擁有美國資本的英超球隊高達9隊:包括車路士、水晶宮、利物浦、曼聯等等,收購車路士的美國財團負責人陶德伯利,也是美國NBA洛杉磯湖人負責人,除了擁有雄厚資本外,也是一個有豐富經驗的體育經營管理者,所以如果沒有經濟效益,美國財團怎會投資呢?當然有些經營不理想也會虧本,但總的來說當地的體育產業鏈已是十分成熟。

英超除了英資、美資,也包括歐洲商人及來自東南亞、東歐、中東等地區資本, 所以說,只要經營得宜,「體育」是可以有很高的投資價值的。

但回望香港足球,除了足球員及一些教練是屬於「職業」外,球隊則是採取非商業運作模式,只是由一些喜歡足球的老闆去處理,只以興趣,卻未能以商業、企業去有系統地經營,球隊又怎能踏入正軌發展呢?

一項運動,從來都是有興衰周期交替發展,上屆港超已經停了8個月,今屆又要重新開始,如何在香港推動並建立足球文化呢?是否每間學校也可以有足球隊呢?如果真的有天實現了,那就有足夠的足球人口,但其實每一種嘗試,都可說是足球的救亡運動。

下個月亞洲盃外圍賽香港隊有3場賽事,6月8日對阿富汗,6月11日對柬埔寨及6月14日對印度,如能出線,相信對香港足球亦有振奮的作用。好像2009年贏日本,奪東亞運動會金牌一般,只望香港隊加油,這絕非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