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政府剛剛開放疫苗第4針的安排,很多朋友都在交流針後反應;剛接種完,就聽到個別專家說︰「第4針其實沒有什麼作用,只保護約一至兩個月而已,大可不必接種。」專家此言一出,市民譁然:「早講吖,係咪玩呀!」

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在電台節目中表示,每接種多一劑,效益便愈細,而且亦有心肌炎風險。他比方:「不斷注射同一種疫苗,身體就會辨認得到,帶來好處愈來愈少,好像溫書溫到第4次,你的分數去到70分,就難再提高分數……」

以一般人的學習經驗,溫書很重要,溫習愈多,記憶猶新,錯誤愈少,分數愈高,爭取90分、100分不出奇,為何去到70分,就會無法再高分?當然,疫苗是科學,用溫書比喻疫苗,是否適當?

其二,之前專家在宣傳某疫苗好處的時候,是說抗體有百分之九十幾,值得去打,所以人人求分數,追捧抗體保護力高的疫苗;現在是否也可以這樣理解,在專家心目中,抗體根本不需要90%,70%已經足夠了?

劉宇隆強調,疫苗的作用是預防重症及死亡,除了長者及長期病患者,若有較高暴露風險或個人需要,也可選擇接種第4針,市民可從個人層面判斷是否有需要。「個人層面」即是說,請閣下判斷自己的處境,是長者、長期病患者,還是高暴露風險者。上班、上學、餐飲、街市,天天在路上,都在「暴露」中,市民怎能評估自己「高暴露」,或是「低暴露」,還是「不暴露」?大疫當前,專家眾說紛紜,意見又模棱兩可,這是否負責任的表態?

當然,專家基於科學理據,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可能開會時都在爭論,真理又未必在多數人的手裏。在世界大疫當前,專家都在摸索中,還是讓我們自己做一回「專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