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港鐵東鐵線直通香港島了,即是說,從羅湖上車可以直達港島。大批鐵道迷通宵等候「搶閘」,狂奔衝上頭班車,一路又唱又笑。

這些「迷」的年齡最年長不過三四十歲,更多是十幾二十歲的少年,他們知道多少香港鐵路的故事呢?

羅湖是內地與香港火車必經之路。早在鐵路興建之前,羅湖只有一條小木橋,以便來往村民橫過深圳河。1906年「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把小木橋變成鐵路橋。1910年英段鐵路通車,火車以羅湖為終點,1911年華段鐵路開通,火車可以開到廣州。但自1949年的某一天,九龍開出了最後一班北上的火車,羅湖自此成為英段鐵路火車終點站,兩地阻隔了30年。

羅湖鐵路橋再啟用時,橋中央有一條紅油漆劃出地界,人和火車可以過關,但一邊是香港警察和英軍,一邊是解放軍持槍駐守,稍有可疑或誤會即持槍相向,劍拔弩張。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羅湖火車站,回鄉的人潮擠得水洩不通,連火車也難以進站。那時候內地人民生活困苦,香港人坐火車回鄉探親,拿着大包小包,有食油、奶粉、大鐵罐豬油、豬肉、棉被、運動鞋、衣服、兒童車、單車,什麼都有,把火車堆得滿滿的。火車到羅湖,人要下車過羅湖橋,人和擔挑與載貨的火車爭路,驚險萬分。

筆者從幼年開始,經常和這條火車路有交集。記得「文革」後,我與香港家人中斷來往十年後,再一次走過羅湖橋。為等過關,在內地邊境足足等了差不多6個鐘,來接我的家人在另一邊也等了6個鐘,按規定,必須有一個人在家裏,等着接海關電話,確認有家人來自內地,一切證實無誤才准放行。從早上8點等到下午2點,我才過了關,頭昏眼花又渴又餓,幾乎昏倒,見到家人,接過溫熱的玻璃瓶維他奶,掉下淚來。

再上火車已是香港段,那時火車車速很慢,從羅湖到九龍要坐幾個鐘,班次也少,每趟車都坐得滿滿的,人已經寸步難行,而小販卻可以在狹窄的通道上左右穿行,這些小販都有牌照,獲准在火車上做生意,賣雞腳、滷味、小食、水果,戴着大斗笠女人賣的香蕉,碩大無比,那時的我還以為是假的呢!火車分頭、二、三等,頭等豪華寬敞,二等沒有包箱,也算舒服,三等是普羅大眾,擠迫簡陋,坐椅是硬的,扒手混雜其中,趁旅人睡得迷糊,做着和家人相聚相離的夢,正好下手,先把錢拿到手,扔掉錢包,再混入群中。魚龍混雜,異彩紛呈,是電影的好素材,《甜蜜蜜》拍過一回,涉及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