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行政會議日前通過政府架構重組方案,現時的三司十三局將改為三司十五局,並增設三名副司長。經歷社會暴動及疫情打擊,香港經濟要重新出發。在訂立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安排後,香港正式進入愛國者治港,社會政治爭拗減少,議會重回理性,相信可以吸引有志之士加入政府的「熱廚房」。今次重組方案切合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下的全新定位和發展需要,作為工業家,特別關注「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的設立及定位。

科技發展有利「再工業化」

香港由工業起家,1970及1980年代是本地工業的全盛期,是當時的最大產業,亦造就及孕育不少成功工業家。及後由於受制於人力及地方不足,加上內地改革開放,香港的工業開始向北移,並轉而專注金融業及服務業,在國家扶持和香港人的努力下,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服務業更佔本地生產總值逾90%。

然而,隨着科技日新月異,工業發展亦走上新的台階,近年經常聽到的「再工業化」便是一個好例子。「再工業化」包含的意義非常廣泛,可以是技術創新、科技創新、工序創新、資金創新、設計創新、產品創新及銷售創新等,配合完整的工業政策,從催谷新型工業、促進傳統製造業升級轉型、支援境外、特別是珠三角的港資製造業等「三管齊下」,可以推動香港工業進一步發展。

就扶持工業提3倡議

政府今次提出設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結合創新科技及工業,是回應了「再工業化」的全球大趨勢,並肯定工業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重大貢獻和特殊作用。從「以結果為目標」的思維角度,「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要真正落地,可以扶持工業界,筆者有以下3項建議。

首先,在「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下增設專門機構推進「再工業化」的工作,以負責協調「工業」政策,避免過於側重創新科技而忽略「再工業化」。

第二,梳理、釐清新設的「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與現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工業貿易署之間的角色和分工,以免造成職能重疊、政出多門的情況。

最後,為香港推動「再工業化」訂立工作指標,讓政府及工業界各有所依,齊心朝着目標行事。若落後於形勢,仍能及早發現,急起直追。

正所謂「人多好辦事」,希望新一屆政府能匯集更多精英,帶領香港經濟揭開新一頁。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