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宋·歐陽修《五絕·小滿》)歐陽修的這首小詩,概括地寫出了小滿時節的迷人景色:聽,夜鶯在聲聲啼鳴;看,綠柳在輕揚拂堤;抬眼望,一輪明月照亮了萬里長空!此時,田間將熟的麥子是那樣可愛,青青的麥穗迎風搖曳,笑迎紛紛飄舞的落花……這美麗的田園盛景,打動了詩人,也讓無數人為之心醉……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的第8個節日,也是夏季的第2個節日,一般在5月21日前後。元代吳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意即小滿時節,小麥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灌漿,但尚未飽滿,故稱「小滿」。而南方地區的小滿則另有寓意,「滿」是指雨水的盈缺。當地農諺說:「小滿不滿,乾斷田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意思是說若小滿時節田裏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

我國古代將小滿的15天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就是說在小滿的第一候,苦菜已經枝葉繁茂;第二候,一些喜陰的柔弱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第三候,麥子開始成熟。此時,全國各地正陸續進入夏季。在北方,夏收作物已接近成熟,春播作物正生長旺盛,開始進入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時期。南方此時正是水稻栽插的季節,農諺有「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穀奔秋」之說,農民們正抓緊進行水稻的栽秧、耘禾等工作,終日也十分忙碌。小滿是個忙碌的節氣,它的許多節俗都與繁忙的生產有關。比如祭蠶神,就源自採桑養蠶。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過去的傳統生產方式主要就是男耕女織。織的原料北方以棉花為主,南方則以蠶絲為主。蠶絲需要養蠶結繭抽絲得來,所以我國南方養蠶業很興盛,對蠶也格外重視。古人把蠶視為天物,並認為蠶也有「蠶神」,管理眾蠶,賜福人間。相傳小滿為蠶神的誕辰,因此便有了小滿祭蠶神的習俗。我國民間所祭蠶神有幾種不同說法,其中主要有兩個:一為嫘祖、一為馬頭娘。

嫘祖又稱「嫘祖娘娘」。據《史記》記載:「皇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傳說嫘祖不但聰明能幹,還是位發明家,她發明了養蠶繅絲,製綢做衣,並將綢子染成各種美麗的顏色,使人們不再穿獸皮、披樹葉,為創造我國古代文明作出了傑出貢獻,故被後人尊稱為「先蠶娘娘」;她又是一位教民育蠶的教育家。她首先發現蠶桑,使西陵部落的蠶絲業興盛,然後又在西蜀部落之間傳授技藝。她和黃帝成婚後,陪同黃帝推廣栽桑養蠶技術,「創蠶業功於百姓,始衣衫福載萬民」; 故她又被人們奉為最先教民育蠶的「蠶神」。

馬頭娘相傳是馬首人身的少女。據古書記載,上古高辛氏時,蜀中有蠶女,父為人劫走,只留所乘之馬。其母誓言:「誰將其父找回,即以女兒相許。」馬聞言迅即奔馳而去,不久其父乘馬而歸。從此馬嘶鳴不肯飲食。父知其故,怒而將馬殺死,曬皮於庭中。蠶女由此經過,為馬皮捲上桑樹,化而為蠶,遂被奉為「蠶神」。

過去每到小滿這天,養蠶人家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為蠶神賀壽慶生,既表達對蠶神的感激之情,也祈求蠶神賜福,有好的收成。特別是以養蠶著稱的江浙一帶,更重視蠶神的誕辰。很多地方都興建有祠堂,供奉蠶神。在小滿時節,還專門請戲班唱戲慶賀。

另一與生產有關的小滿習俗是動三車和祭車神。清袁景瀾的《吳郡歲華紀麗》記載:「小滿節屆,蠶婦煮繭,繅車繅絲,晝旦勤作,趕早趕賣。郊外菜花至是結實,收子到油車壓油,以俟估販。插秧之人挈水溉田,桔槔盈路,救旱備澇,忙踏水車。名曰小滿動三車,謂絲車、油車、田車也。」意思是說,小滿這天,蠶婦忙着煮繭,用繅車繅絲,晝夜勞作,趕早去出售;郊外的油菜花已經結子,人們將油菜籽收集起來,送到油車上壓油,以待商人販賣;插秧的人則忙着踏動水車,提水澆田,抗旱防澇。這就是「小滿動三車」,「三車」即絲車、油車、田(水)車。在浙江海寧等地,農民在小滿這天照例要啟動水車。此前,各農戶先以村墟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年長的執事者約集各戶,黎明時分集體出動,燃起火把,在水車周圍吃麥糕、麥餅、麥團。然後執事者以鑼鼓為號,大家敲擊器物相和,一同踏動河汊上事先裝好的水車,把河水排入田中。祭車神時,農家會在車水前將魚肉、香燭等擺放在水車前面,進行祭拜。祭品中還要有一杯清水,祭拜時將水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湧旺之意。

在我國北方的關中等地區,還有小滿「看麥梢黃」的習俗。過去每到小滿時節,麥子快要成熟時,出嫁的女兒就要帶上禮品,回娘家探望,看看娘家夏收的準備情況。麥收後,母親又去看望女兒,關心女兒家的收成和女兒的勞累情況。這就是農諺所說的:「麥梢黃,女看娘。卸了槓枷,娘看冤家。」這一普通習俗,體現了母女間相互牽掛、心心相連的骨肉親情,也彰顯了樸實的人性之美。雖然看似平常,卻也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