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五月,使香港的藝術氣氛推至高潮,不少畫廊回復生氣,推出各種精彩展覽。最近在中環的一所畫廊,展出了香港畫家風漸的油畫作品,當中的作品取材帶給人似曾相識之感,作品中加入了不少香港城市中我們常見卻不太留意的景象,並在寫實中加入了畫家的想像,讓觀者走進畫家筆下的意境感受其詩意。◆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風漸的個人展覽《似曾相識·不曾看見:風漸繪畫藝術》可以一睹其完整成熟、自成一家、令人驚嘆的作品及風格。是次展覽共展出8張風漸今年完成的作品,當中顯示了畫家敢於創作巨幅的魄力及信心。風漸的美感,潛藏於內斂而又豐富的個性中,他以細密的筆觸和精心設計的巧妙構圖呈現似曾相識、又像是不曾看見的城市景象,帶領觀者進入寫實與想像之間,在「風漸美感空間」中漫步,體驗一種非比尋常的美妙感覺。
展覽畫廊總監邢珠迪表示:「風漸的景物畫一向以寫實逼真的風格、精雕細琢的細節處理,將隱藏於城市一隅的詩意再現於大眾眼前。風漸個性文靜、為人謙遜溫和,作品卻精進勇猛、內心豐富,向高難度不斷挑戰,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己,為觀眾帶來藝術家理想境界中的美感。」
濃淡交替的樹葉紋理
走進畫廊現場,大幅油畫作品《有大樹的景物》映入眼簾,風漸在2019起繪畫此作品,直至上月才完成,是次《有大樹的景物》為整個展覽中最大幅之作品,並懸掛在畫廊當眼處。茂密的樹葉雖然佔據了整幅作品的八成空間,卻沒有搶去後方樓宇景色的焦點,風漸特別使用濃淡交替的顏料繪畫樹葉的紋理,樹葉間留白之處使其更顯立體感,同時配合自然的光暗陰影位,顯得每片樹葉自然有序。風漸說:「《有大樹的景物》是繪畫觀塘寶達邨望向藍田的景色,香港很多地方均是前樹景後有樓和山,我喜歡選取這種景色創作。」
風漸在繪畫《有大樹的景物》前先拍下實景景色,以照片為藍本加以創作,「照片上,樓宇和樹的位置並不如作品般,後景中,山的顏色我也作出更改,照片中有很多部分也是模糊不清,當我要繪畫大幅作品時,這些部分就需要加以想像了。」
手繪紙皮石點綴主體
風漸的作品有別於現代油畫常見的厚塗技法,反之以薄塗為主,以光暗帶出作品上的立體感,少有色彩重疊的部分,植物的每部分均一筆過完成,容錯率低。
風漸的景物畫有別尋常,他刻意捨棄景深,不注重營造空間,卻保留事物的立體感和形狀對比,並以精心設計的構圖營造獨特的氣氛。他在畫布上繪上看似不斷重複而又綿密的東西,包括葉子、花朵、磚石和樓房等,在無盡細緻與真實中,加入大量瀝心耗血的經營,不論在色彩、光暗、構圖、意境等方面,每一塊他繪下的紙皮石,每一片小小的葉子,都恰如其分的在風漸的作品中,閃耀着本身的生命力、自在的風采。如《鐵冬青樹》中,繁茂的大樹作為作品主體,紅色的果子為作品點睛,畫面最右方突然出現的深土耳其藍磚石牆,卻令畫面整體出乎意料,超越原有意境。
風漸在是次展覽中最常運用「紙皮石」點綴作品,其紙皮石並非建築牆裝修表面用的物料,而是出自風漸的手繪。一向對公共屋邨的建築設計有研究的風漸,是次展覽中則使用了不少紙皮石,作品《九重葛》也是其中一幅。作品上所繪的九重葛呈紫紅色,與其綠葉的襯托下,帶有淡雅的感覺,風漸特意繪畫藍色紙皮石作背景,一個個紙皮石排列整齊,作品遠看會先被九重葛吸引着,逐步走前細看作品,背景紙皮石卻搶了風頭,使觀者沉醉於大小一致、顏色各異的紙皮石。在作品的中央,風漸特意繪上數塊白紙皮石,刻意營造歲月痕迹。
調製古老顏色繪四季
展覽中另一以四季為主題的系列作品,是風漸美學中感情豐沛的四季,他以少見於當代繪畫的古老顏色,給作品營造一種古典亙久的氣息。作品《春》中,運用了孔雀石和波特粉(Potters Pink),突出春意的盎然;以紫群青和鎘黃調配出《夏》的深綠,配搭鮮艷的淺土耳其藍,突出夏季深沉通透的綠意;《秋》的澄黃,疏爽巧妙地表現在一樹的葉子上;作品《冬》以藍鐵礦色的枯枝表現了冬日蕭瑟、肅殺的意境。這次展出的作品體現了風漸對繪畫的「物理性」的重視,這些作品所用到的古代顏料,現在已甚少生產,需要由藝術家親自研磨,使作品更添古典、淡雅之美。
展覽《似曾相識‧不曾看見:風漸繪畫藝術》
展期:即日起至5月20日
地點:中環新藝潮畫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