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廉頗,大家最先想到的,相信不是昔日的中學會考,就是今日的中學文憑試。無論在什麼年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永遠都是熱門課題。因此,廉頗不知不覺地成為了耳熟能詳的人物。然而,教科書只節錄了《史記》該傳的一部分,並不是廉頗人生的全部……
在「刎頸之交」後,《史記》記載廉頗同年東攻齊國,「破其一軍」。休息兩年後,廉頗再次東伐齊國,成功拔取「幾」郡。翌年,又攻取魏的防陵、安陽。趙國在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的情況下,幾乎是所向披靡。而其東面大敵秦國,雖然屢次出兵入侵,但還是給廉頗多次打敗。故此,《千字文》批曰「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實非過譽。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是趙國的「致命傷」,它的主力部隊幾乎都葬送在秦國的手上,而趙國的「名將」趙括也不堪白起的「一擊」。然而,在長平之戰的初期,其實趙國是有機會的。
當時,秦國掛帥的將領只是「左庶長」王齕,而廉頗作為趙國享負盛名的老帥,理所當然地成為趙國的統帥。面對秦國虎狼之師,征戰沙場多年的廉頗知道只能據險把守。於是,他依山傍水,沿着長平一帶布置了「空倉嶺防線」、「丹河防線」、「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這三道防線,東西走向,合起來合共數十里之長。初期,廉頗雖然頗為失利,但畢竟盛名無虛,很快就調整了戰略。
趙王不滿 陣前換將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廉頗徹底放棄了進攻,全面收縮戰線,據「丹河防線」死守秦軍。這一着,確實令王齕不能越雷池半步。可是,這也讓本來就跟廉頗不咬弦的趙孝成王更加不滿。因為,秦趙拚的不只是戰力,也在拚經濟實力;趙孝成王等得起,卻耗不起。
長平之戰的結果不消多說,大家都一清二楚。趙括取代廉頗領兵,給白起(後來取代王齕的秦國名將)大敗。據《史記》統計,「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其時,趙國一下子由強國變弱國,連弱小的燕國都敢來招惹它。燕國相栗腹認為「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於是舉兵擊趙。幸而廉頗尚在,於是趙國大破燕軍於鄗地,並斬栗腹,反圍燕國。燕國最後「割五城請和」。而廉頗也因功而封為信平君,並任假相(即代理相國)。
常言「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趙孝成王死後,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命心腹樂乘取代廉頗之位,廉頗因此怒攻樂乘,樂乘只好離職逃走。自知犯下大錯的廉頗也逃奔到魏國的都城大梁。
廉頗一生為趙國征戰無數,身上彷彿烙上了「趙」字,任憑他如何努力,還是得不到魏君的信任。於是,他一直努力找機會回國。終於有一天,趙王派使者探望廉頗,考察他是否能用。
使者回國,趙王即詢問道:「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句摘自南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使者回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三遺矢」)。」大概意思是他身體大不如前。於是,趙王以為廉頗已老,因此不召他回朝。
失去了回趙的機會,又得不到魏王的信任,廉頗只好轉投楚國。然而,離開了趙國的廉頗,就像淺水之龍、平陽之虎,由始至終都沒有建立任何功勞。《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環境,都會有不同的改變。廉頗沒有了趙王的重用、趙卒的信任,縱然是天縱將才,也無從發揮。
◆ 葉德平博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現職高級講師。著作甚豐,除作品散見於各大報刊。近著有《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小學生·古詩遊》等。)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