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銳不斷探索和嘗試,用耐心和匠心還原了這項幾近失傳的技藝,並將着色和防腐技術運用其中,讓傳統技藝煥發生機。
◆《柿柿如意》
◆創作福州「高樓米線」作品工序複雜,技術性高,圖為篩選米粒後進行內胎製作(模型描邊標記)。
◆「高樓米線」作品玲瓏剔透,栩栩如生。
◆陳國銳攜福州「高樓米線」作品參加海峽青年節活動。
◆近年來,陳國銳加強與學校的聯繫,將非遺項目帶進校園,成立福州「高樓米線」傳習基地,讓這項古老的手工藝薪火相傳。
◆《天壇祈年殿》

米線,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歷史,既可當主食,也可是小吃,大江南北的烹飪方法也各有千秋。在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高樓村裏,深藏一門全國獨有的民間手工技藝——「高樓米線」。這種以大米相連綴成線條製作成的立體藝術作品有一百五十餘年歷史。難得的是,這項技藝曾消失近七十年,近年來被再度挖掘並傳承,今年入選了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而日前「高樓米線」唯一代表性傳承人是「80後」青年陳國銳。◆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榕蓉

雄雞、天鵝、奔馬、亭台樓閣……一個個福州「高樓米線」作品玲瓏剔透,栩栩如生,令人讚嘆不已。如今,「80後」青年陳國銳是福州「高樓米線」唯一代表性傳承人。

「高樓米線」起源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民國時期最為盛行,一到正月,高樓村三百多戶人家,每戶都出一個作品放在祠堂祭祖,誠心祭拜祖先,祈求豐年,逐漸發展成為民間技藝展覽。久而久之,高樓村的正月祭祖聲名遠播。然而到了戰爭年代,祠堂改作他用,失去了這個載體,漸漸地沒人再製作「高樓米線」。

陳國銳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回憶道,2015年底,一位耄耋之年的港胞陳國強回村探親,和陳國銳的父親聊起「高樓米線」的故事。「當年有見過米線製品的老人們都早已過古稀之年,年輕人更不知米線為何物,這門獨特的民間技藝一度消失在人們的視線裏,老人家感慨村裏已近消逝的技藝,激起了我復活絕活的慾望。」陳國銳如是表示。

於是,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的陳國銳,主動拜訪陳國強老人,請教「高樓米線」的做法和技巧。起初,陳國銳把大米拼接得歪歪扭扭,成品實在拿不出手。陳國銳說:「當時我心裏沒底,『高樓米線』連一張模糊的照片都沒有留存,只有村裏重修族譜時,在新加坡一本族譜中發現其中有相關的文字記載。」

反覆探索更改

如何選材,怎樣製作,成了陳國銳首要面對的難題。製作「高樓米線」的材料不是什麼品種的米都可以,港胞提及從前所用的長樂泮野村生長的稻穀,通常有一厘米長,如今已難尋蹤跡。「我把市場上能找到的粳米、印度長粒米、糯米等近20種米,都一一嘗試過,最後選定長度和個頭最為接近的泰國茉莉香米。這種米平均長度超過了7毫米,且均勻飽滿,通透性強。」陳國銳如是表示。

一有空餘,陳國銳就到長樂檔案館查閱相關縣志記載,根據老一輩的口述進行反覆探索、更改,用耐心和匠心還原了這項幾近失傳的技藝,並將着色和防腐技術運用其中,讓傳統技藝煥發生機。在初次還原「高樓米線」時,陳國銳製作了玲瓏寶塔和白蓮花,隨後他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搭建成了一頭米牛。

2016年,陳國銳創作的第一件工藝品——《金雞報曉》,在福州市舉行的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上精彩亮相,驚艷四座。2017年,「高樓米線」的知名度再次打響,祭祖時,海內外鄉親紛紛慕名而來,就為了看一眼這失傳已久的老工藝品。「能容得下上萬人的陳氏祠堂,那年我自己都擠不進去了。」陳國銳回憶道。

首試拼裝法

隨着技藝的不斷純熟,陳國銳開始嘗試更多複雜的造型,作品的體量與日俱增。如今,經過進一步提升改良,陳國銳已經能製作出栩栩如生的動物、水果、涼亭等豐富的米線物件。今年春節期間,陳國銳首次採用拼裝法,歷時27天、用米約12,500粒完成《普明寶塔》作品。據介紹,作品是對蘇州寒山寺普明寶塔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複製,長寬均為22厘米,高度突破歷史新高,達至43厘米。

「高樓米線」高度每增加1厘米,陳國銳都要考慮米粒是否會產生裂隙、米粒的連接是否牢固,否則微小差別都有可能造成整個作品的「坍塌」。陳國銳介紹,在製作《普明寶塔》的過程中,他每做一步都進行精細的測量,甚至用水平儀校正寶塔屋簷翹角。《普明寶塔》底部四面設計有樓梯,樓梯具有弧度且為不規則形狀,陳國銳對米粒尺寸的要求精確到毫米。

環氧樹脂延長保存

「『高樓米線』太精巧了,在運送途中難免會磕磕碰碰,作品有時會損壞,所以我首次嘗試採用拼裝法,可以讓『高樓米線』像搭積木一樣越搭越高,既可快速搭建,也便於運輸。」據陳國銳介紹,《普明寶塔》分為五個部分進行拼裝,每個連接處都趨於平面,確保作品的穩定性,從而在高度上進行突破。作為「高樓米線」首個拼裝式作品,《普明寶塔》開闢了新的創作模式,這讓陳國銳信心倍增,他希望通過傳承創新這項老手藝,喚起人們的點滴鄉愁記憶。

過去祭祖後,製成的「高樓米線」就算完成任務,並不考慮長久保存,用米糊粘連的作品易損壞或被蟲蝕,這也是後來它們逐漸消失的原因之一。要攻克這一難關,讓「高樓米線」更長久地被更多的人認可,陳國銳嘗試了各種粘合材質,天天埋頭搗騰稻米和膠劑。目前陳國銳最新解決辦法是,將成品塗上環氧樹脂,外加玻璃罩,從而大大延長了「高樓米線」的保存時間。「我希望每一個『高樓米線』作品都可以永久保存下來,哪怕多保存10年、20年,都值得我去嘗試。」陳國銳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