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他的傳世之作《書譜》中的有一段話:「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學書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先說說書法的所謂老,明代書法理論家項穆著的《書法雅言》這樣說「所謂老者,結構精密,體裁高古,巖岫聳峰,旌旗列陣是也。」

而孫過庭說書法要達到老的境界是要經歷「平正 — 險絕 — 平正」的艱苦錘煉,歷經「未及 — 過之 — 通會」的3個努力探索階段。

初學書法要知「平正」。何謂「平正」?即「結字勻稱,點畫妥帖,橫直相宜,骨肉相配,端莊沉着」。懂得平正之後,便要識「險絕」。何謂「險絕」?「險絕」是「結字奇變,參差起伏,陰陽開合,縱橫欹側,出沒無窮」。到最後,又要「復歸平正」,所謂「復歸平正」,就是要「平和簡靜,妙合自然,質樸無華,平中寓奇」。要經歷這3個階段絕非易事,尤其是第3階段 ,很多人可能一生都無法達到此境界。

此外,要經歷「未及 — 過之 — 通會」3個階段,關鍵是最後的通會。所謂通會,就是融會貫通。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他早期的書法一直沒有定型,他完成自己風格的確立,大概在50歲以後。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說:「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米芾的「集古字」,其實就是他學習書法的經歷。米芾學習唐人書法後進行反思,發現唐人書法的缺陷與不足繼而轉學晉人「尚韻」的用筆精髓,以期望達到瀟灑俊逸、平淡天真的意境。他的學書過程正是由未及到過之,最後到通會。他初時只是模仿各家的字,那是未及,到能以假亂真,仍未見自家面目,便是過之,後退出來,重新思考,取各家之長,融為一體,通會了,便脫胎換骨了,如他所說的:「既老,始自成家。」此時,便正所謂「人書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