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現邀請讀者用不多於400字的篇幅,與我們一起分享自己與書的小故事。可以是介紹最近心水的好書,回憶印象最深的一次閱讀體驗,又或是關於書店與城市的獨家記憶。題材隨意,風格不限,一經採用,小稿將獲刊登之餘,更有神秘禮物送上!有興趣的讀者即日起請將小稿與聯絡方式電郵至bookwwp@gmail.com,主題請註明「閱讀有你」。

有些人鬥天地鬥人;有些人鬥雞鬥魚鬥蟋蟀,我只愛鬥書。遇到費解詞語,就拿不同的辭書、類書來鬥一鬥,看哪部書解釋得周詳。比如《讀曲歌》有句:「娑拖何處歸,道逢播掿郎」,「娑拖」何意?拿《康熙字典》與《漢語大詞典》一鬥,前者未收這個詞條,判輸。後者解釋為「體態輕盈、舒緩貌」不能接受,但提供了線索,是陳維崧詞「喜湔裙挑菜,士女娑拖」。「湔」在吳語中解釋為局部洗刷,那就拿《吳下方言考》來攻擂,它的解釋是:「娑拖,勞動也。吳中勞動尊長,則慰之曰『娑拖』。」與「播掿(般若)」不甚匹配,請出《佛學大辭典》,勝出。解釋是梵語「sadhu,譯曰善,或曰善哉。」《高僧傳·道慧》說:「每夕諷詠,輙聞闇中有彈指唱薩之聲」,「薩」是「娑度」之略。

一場鬥書完畢,意外收穫是明白了僧人口頭用以正念加持的「善哉」一詞出處,而方言則用以起調節氣氛和寬慰的作用。於是滿意的莞爾油然而起,鬥書也是一種閱讀,大可解惑。 ◆文:龔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