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形成的戲曲聲腔,如昆山腔、弋陽腔,以及由明清俗曲發展成的戲曲劇種,大多以曲牌為唱腔的組成單位,通稱作「曲牌體」唱腔。

現時全國共有300多種戲曲曲種,在音樂體系上分為板腔體和曲牌體兩種。絕大多數劇種是板腔體,少數是曲牌體,其中以昆曲的曲牌體最嚴謹。據民國年間的曲學大師吳梅統計南曲曲牌有4,000多個,北曲曲牌有1,000多個,常用的200多個。流傳最廣的曲牌如《遊園》裏的《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和《琴挑》裏的《懶畫眉》、《朝元歌》,都是昆劇演員必學的曲牌,因為上述兩折戲是用來為男女演員打基礎的,故昆曲中有女學《遊園》、男學《琴挑》的說法。

昆曲選用不同曲牌構成聯套,或稱套數,通過聯套的選用、調配、對比,組成一個整本大戲的音樂和文學結構,基本上一齣戲便是一個套數。

曲牌是由詞發展而來,故又稱詞餘。曲牌的音樂結構和文學結構是統一的。曲牌的格律譜和詞譜一樣,是記述和標誌每支曲牌固定的字數、句數、句式、平仄、韻腳的辭書,和填詞一樣,按這個固定的譜序填入需要的字、詞,組成一支完整的曲。在文字上是長短句式,寫作就是填詞。一個曲牌在重要的詞位,要求嚴格到仄聲也須細分上聲和去聲。如不根據平仄聲就要形成倒字,很難譜曲和演唱,這也是寫作和演唱昆劇難度很高的一個原因。

昆曲唱腔分南曲和北曲。南曲是五聲調式,保持了早期昆曲特色,曲調迂迴連綿,具有曲折委婉、優美抒情的特點。北曲是七聲調式,曲調中有較多的大跳音程,具有激越高亢的風格。曲牌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要遵從一定的腔格,不同於其它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在《粵劇牌子集》(廣東粵劇院藝術室編印)一書的「說明」裏指「粵劇牌子,絕大部分來源自昆曲和弋陽諸腔。小令、帶過曲、集曲、套曲、合曲形式齊全。其中多是來自雜劇、傳奇台本的劇曲,也有來自歌場清唱的散曲。這些牌子傳入廣東後,經前輩藝人不斷的加工融化,已成為粵劇唱腔、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