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近日受訪時表示,通過推動中國戲曲與電影等媒介融合、加強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國際表達的劇目創作、搭建戲曲新媒體平台,實現中國戲曲跨文化傳播,從藝術的小切口讓世界認識和理解真實、可愛的中國。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支持粵劇,曾小敏早前透過主演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贏得了海內外觀眾的青睞,打破傳統粵劇框框,被稱為是中國戲曲電影新的里程碑。此外,廣東粵劇院近年來推出的一部粵劇《紅頭巾》,其表演不僅結合了傳統粵劇傳統唱腔和身段,還融入了現代舞和搖滾說唱等不同的藝術元素,讓海內外觀眾在享受粵劇傳統藝術表演的同時,有了更現代、更多元的感官感受。
所以,作為中國重要的戲曲劇種,粵劇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漂洋過海到異域傳播也歷經百餘載。1852年,粵劇就走出國門,到美國舊金山演出,為世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在海外成為中國戲曲的典型代表之一。1930年,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到美國訪問演出,再次引發了世界對中國戲曲的關注。特別是昆曲、粵劇、京劇相繼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一步體現了以戲曲為代表的民族特色鮮明的中國文化藝術的世界價值。
中國戲曲是中國本土藝術,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凝聚中華美學精神,被公認為具有可識別性的中國文化藝術的典型代表。同時,中國戲曲能打破時間、空間、語言的局限,以情動人。因其中國特色、東方審美,容易吸引國外民眾,進而被接受、被喜歡、被尊重,以獨特方式講述輸出中國故事。
◆文︰中新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