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政綱的第二大範疇綱領指出,房屋問題是香港市民的最大關切,擁有好的居住環境是大家共同的期盼,因而要努力「精簡程序多管齊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這部分政綱的核心,是以精簡程序、加強統籌、多元多方法發展、基建先行等舉措,突破阻礙土地房屋供應的制度性束縛和瓶頸,達至「快」、「多」、「好」的效果,全面提速、提效、提量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讓市民安居樂業,促進百業興旺。

土地房屋問題是本港深層矛盾的一個集中體現,亦是歷屆特區政府力求突破的重中之重。但受制錯綜複雜的因素,拓地建屋的努力遭遇重重阻力,填海造地、開發郊野綠地等建議,一再受到以環保等為名的挑戰阻撓;鼓勵公私合作拓地建屋,則引來「利益輸送」「官商勾結」等等質疑,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的努力動輒得咎 ;另一方面,開發土地、興建房屋需經歷至少十年八截的漫長審批程序,供應越來越追不上基本居住和商業發展需求。

本港土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已開發建設的有270平方公里,而房屋用地只佔7%不到。增加土地房屋供應舉步維艱,導致本港劏房「籠屋」愈來愈多,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私樓樓價貴絕全球,土地房屋問題成為本港社會的最大痛點,改善令人揪心的住房問題、告別劏房「籠屋」,成為中央和港人的共同期盼。其實香港缺不缺土地,取決於有沒有「以結果為目標」拓地建屋的決心和行動。李家超在宣示政綱時,明確指出土地房屋問題的癥結,直言「房屋問題已經蹉跎二十幾年,方案已好多,社會可以繼續討論,但必須要坐言起行」。其政綱提出精簡程序、加強統籌、用多元多方法尋求發展、基建先行的四項方略,正是開出針對痛點、難點的良方。

精簡程序,說到底就是突出一個「快」字。當中包括「公屋提前上樓計劃」,重啟及優化私人參建模式、幫助興建公營房屋,通過修例精簡土地房屋供應相關的程序,協調各部門制定針對性的收地措施, 廣泛運用創新科技興建公營房屋,縮短建築時間等措施。這些建議歸根究底,就是從規劃、審批、建設各個環節簡化程序,縮短增加供應時間。

加強統籌的目的是為了增加供應,讓獲取土地房屋的持份者和責任人更加「多」。設立「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負責督導公營房屋興建項目,以提升未來5年整體公營房屋的落成量;及增設「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統籌協調所有土地發展相關的政策局和部門,監督土地發展項目由規劃到實施的發展,統籌整合審批流程,整合及釋放私人土地的發展潛力。拓地建屋不能單靠政府,更不能靠單一政府部門,而要善用市場力量,促進私人土地持份者參與發展。正如李家超所指,審視造地過程整合統籌,確保每個環節提速提效提量,「政府部門除了是監管者還是促成者」。

至於多元發展,則可令本港土地房屋來源更加「多」、形式更加「多」。落實「北部都會區」發展規劃、「明日大嶼」計劃,有序推進填海造地,加上研究利用「綠化地帶」「棕地」等多種方式造地,可以令土地來源更加多元、更加靈活,既有長遠供應預期和儲備,也有短期「解渴」的應急辦法,讓土地供應進入良性循環;而在房屋、尤其是公營和資助房屋供應上,計劃提出增加不同類型的資助房屋供應,包括綠置居、居屋、港人首置盤,擴大「白居二」名額,令更多市民受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