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雙減」政策已經進入落實階段。中國幅員廣大,各省市教育部門對於減輕學生校內作業和校外培訓兩方面的負擔,在這一階段少不免會有進程和深廣度的差異。報載上海市教委公告小學的期考將不得考核英語,只考語文和數學兩科,而其他科目只作「考查」學習進度。這個肯定是德政!

近年中國內地一二線城市多有移植香港的英語教學,小孩在學校的英語和校外補習的負擔日益繁重。香港經驗的得失,其實可以給內地教育部門、學校和家長好好參考。

香港有一個半世紀被殖民統治的歷史,又因緣際會長期與英國倫敦、美國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並駕齊驅。英語長時間成為國際通用語言,在香港的勞務市場,英語能力便長時間與收入水平「正性相關」。換言之,英語能力高的人,通常能夠賺取較高的收入。

中國是東亞儒家文化圈的文化中心,我們的近鄰如日本、韓國由是構成了重視教育、重視考試的風氣。這方面香港也不例外,小孩學習英語的壓力,由是一代超過一代了。

筆者上幼稚園時便要上英文課。倒是升上小學時「免役」一年!原來那個年頭規定小二才有英文課。這樣就透露了筆者的年齡層了!比筆者年長上好幾年的「哥哥姐姐」卻是遲到了小四才第一次有英文課!

後來,教育理論說小孩學外語愈早愈好,加上社會各部門、各階層都認同這個想法,香港小孩初次在學校環境學英語的年齡就愈推愈早了。過去香港小孩只上兩年幼稚園就升小學,一般是5歲上幼稚園、7歲上小學。後來又加了兩年幼兒班,便是四年學前教育才上小學。還有些家長盡早讓小孩上小學,剛滿5周歲不久就升讀小一。香港有小孩甚至未滿1歲就去「上學」,其祖父母抱怨說小孩連大小二便還未學會處理得好,這樣「讀書」未免過早。

近年香港式的「幼童英語教育」入侵內地,因為潛在學生人數眾多,構成非常龐大的市場規模。「校外培訓」容易走法律罅而不受教育部門監管,正所謂「銀白心肝黑」,當教育滲入過多經濟考量,難免有人為錢而犧牲學童的實際利益。筆者在香港所見,有所謂「假期遊學團」,半推半就讓小孩參加一兩周到英美的旅行團,遊學為名、恐怕斂財為實。屈指一算,香港小孩由兩年幼兒班、兩年幼稚園、六年小學,到升中學時算是已「學」英語十年,實際效果如何?答案恐怕是大部分小孩都算是枉耗青春、浪費生命!

香港的學前教育向來都是教育部門不管,交由私人辦學執行,流弊便多。什麼時候讓小孩初學英文是最佳的選擇?小一、小二,還是小四?這個其實沒有必然正確的答案,重點在於國家教育資源的分配。

說到底,不論中文還是英文,第一學習場所在於家庭。可不是家長支付了昂貴學費,送小孩去「校外培訓」就可以「破財擋災」。

漢語逐漸成為另一個國際通用語言的趨勢銳不可當。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小孩學英語,要學到什麼程度、什麼水平,該是學校、家長和僱主要好好研究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