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一生推廣仁愛思想,講學授徒,將自己的理想傳揚後世,因此被歷代尊為萬世師表,影響深遠。圖為南京小學生在孔子像前舉行「開筆破蒙」典禮。 資料圖片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萬世師表」及「聖人」稱譽,他出身於春秋末年一個禮崩樂壞、戰爭頻繁的時代,面對如此時局,他識禮仿禮,一生也致力重整社會政治秩序,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學說,為實踐仁禮政治思想,力求入仕從政,當其道不行,則退而講學授徒,徹底體現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安貧樂道」的特質。

孔子父親在孔子三歲時便去世,家道中落,故幼年時生活貧寒,十三四歲便要工作,地位低賤,懂許多粗俗的事,青年時代做過管理倉庫、牧場小吏,又做過主管營建工程的司空。

孔子勤於工作,亦十分好學上進,不但詩禮之學,更積極學習樂(音樂)、射(射箭技術)、御(駕駛馬車),小時候就不像一般兒童喜好玩耍,而是經常把祭祀時存放供品用的祭器擺列出來,練習磕頭行禮,與眾不同。

求學問不恥下問

孔子又問禮於太廟,熟悉各種祭器及祭祀儀式,為求學問不恥下問,登門拜訪老子,日常生活中也尊禮守節,《史記·孔子世家》曾這樣記載︰孔子說不要吃爛了的魚和腐肉,因為陳腐的食物容易中毒,而如果動物是被殘忍宰殺的,也不要吃,席子若放得不端正,便不應坐,哀痛悲哭後不應唱歌,因人皆有惻隱之心,故應同情和憐憫。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便操縱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桓更瓜分了魯君的兵符君權,季氏甚至八佾舞於庭,即是以下犯上,有所僭越。孔子對於三桓的僭越行為感到十分憤慨,因此想通過參政來改變這種有違禮教的局面。然而,孔子的仕途歷經起伏跌宕,最終也未能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周遊列國 宣揚學說

孔子離開魯國後,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以宣傳其學說及政治理想,惟中途困難重重,遭遇匡城之圍、吳楚交兵等,得不到國君重用,流離十四年後重返魯國,將所有精力用在教育弟子及整理古籍上,如序《書》、傳《禮》、刪《詩》、正《樂》、贊《易》、作《春秋》,貫穿他的仁禮觀,以教化改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狀況,更奉行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使弟子多達三千人,亦創設私學,使學術文化得以下移至民間。

擴展親情 社會和諧

針對身處的時局,孔子提倡「仁」、「禮」學說,仁以匡正時弊,為了實現仁,故要用禮來教化人民。仁是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內在道德標準;仁是愛人,但不限於親情,而是由親情擴展至愛一切人的「泛愛眾」,人人相處融洽,社會自然和諧。另外,禮是禮儀,概指人的社會道德規範,是外在行為標準,以禮規範人的行為,才可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

孔子一生勇於批評當權者違禮之事,以重建天下秩序為己任,推廣仁愛思想,為恢復周代德治禮治社會而努力不懈,更講學授徒,將自己的理想傳揚後世,影響深遠。

◆ 梁延敬老師(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現職為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曾協助出版社編寫不同的中史科教材。)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