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商講究「生財有道」。圖為上環的海味店。 資料圖片

傳統中國是「四民」社會,主要由士、農、工、商四個階層組成,以讀書人居首,商人居末。商人長久以來不受尊重,其中一個成因,是古人一向把取利行為與「小人」的套版印象掛鈎。儒家思想經常把君子與小人對立,孟子亦曾引述陽虎「為富不仁」之說,「小人喻於利」的描述慢慢被道學家演繹成商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是道德上有缺失的「小人」,以致營商彷彿是一種「不義」的行為。其實這種看法只是見樹不見林的偏見,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便介紹了十六位傳誦一時的商人,他們不但經營有道,富甲一方,不少更具備儒家文化的君子精神。

〈貨殖列傳〉所介紹的商人,囊括不同社會階級。其中一類是有政治地位的商人,代表人物是有「商祖」之稱的白圭。白圭曾在魏國做官,把治國之道應用在營商之上,獲得極大的成功。司馬遷描述其營商策略為「樂觀時變」。他準確掌握物價的行情,在收成的季節買穀物,賣絲漆,在蠶繭成絲的季節則作相反操作,這種在商品供應充裕時買貨,滿足生產者散貨的需要,在商品需求殷切時賣貨,滿足買家的需要的商業行為,便是真正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同時,白圭營商亦兼顧道德價值,他認為商人應有智、勇、仁、強四種特質,可見在白圭的經營理念並非一味只看利益,而是有明確的道德價值作為其商業行動的根據。

除了「深謀於廊廟,論議朝廷」的商人外,司馬遷亦提及具備士商兩重身份的子貢。子貢在孔子學生中最為富有,根據《論語》記載,他是孔門四科之中的「言語」科的代表人物,可見子貢善於言語交際。可想而知,作為儒家思想的踐行者,他並非孔子所討厭的誇誇其談之輩,而是「言而有信」的君子。子貢能利用其道德感染力與財力廣結天下諸侯,「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經商之餘同時宣揚儒家學說,可謂亦儒亦商的典型人物。

〈貨殖列傳〉介紹的第三類人物,是沒有權位俸祿,但憑着自身才幹而致富,社經地位堪比諸侯的「素封」型商人,包括猗頓、烏氏倮、郭縱、巴國寡婦清等等,他們經營的行業包括鹽業、畜牧、冶鐵、礦產等,不一而足,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其營商手法體現白圭的「智、勇、仁、強」的商業倫理,故被收錄入〈貨殖列傳〉。

由此可見,早在先秦兩漢時代,早已存在以君子精神作為經營方針的良賈,他們的商業理念絕對可以作為當代重視社會責任之企業的借鑑對象。

◆ 蘇澤民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