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內地全面降準如期而至。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4月2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此外,為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支持力度,對沒有跨省經營的城商行和存款準備金率高於5%的農商行,在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再額外多降0.25個百分點,預計此次降準共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人民幣,下同)。央行表示,將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同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本次降準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1%,較2021年12月降準後平均存款準備金率8.4%下降了0.3個百分點。此次降準範圍仍不包含已經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機構,市場分析,這意味着5%為目前存款準備金率下限。
此次降準目的並非補充流動性,而是降低金融機構的資金成本,以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實體經濟。央行在答記者問中解釋稱,當前流動性已處於合理充裕水平,降準的目的首先是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增加金融機構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導金融機構積極運用降準資金支持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三是此次降準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65億元,通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
市場對降準早有預期,4月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有「預告」。當時會議決定,針對當前形勢變化,鼓勵撥備水平較高的大型銀行有序降低撥備率,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支持力度,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降低綜合融資成本。
本輪疫情以來,深圳、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先後受波及,各地防疫措施升級,實體經濟經營困難,急需紓困。金融方面,就是要降低實體經濟的綜合融資成本。
專家:利穩定市場信心
不過,在降準落地的同時,市場的降息預期落空。15日中國央行等額續作1,5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按兵不動。央行表示,降準後,一是密切關注物價走勢變化,保持物價總體穩定;二是密切關注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兼顧內外平衡。市場分析認為,在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中美利差迅速收窄甚至倒掛、國際輸入性通脹風險加大的背景下,這或意味着降準後短期內再降息的可能性下降。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香港文匯報強調,在目前全球通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要期待有更大幅度的降準降息並不現實。今年要實現穩增長的目標,疫情不斷爆發的情況下,政策力度應該會更大,要更多關注財政政策。另外,此次降準預期已反映在股市預期裏了,而股市在市場底部調整的時間更多取決於疫情防控進展的程度。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管清友認為,本次降準基本回應了市場的期待,由於疫情、地緣衝突、美聯儲加息等影響,市場對二季度經濟形勢不樂觀,「穩增長」目標信心不足。此次降準有利於穩定市場信心,央行繼續保持「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取向,為「穩增長」保駕護航。短期來看中美利差倒掛並不會對匯率產生過多負面影響,目前中國人民幣仍有出口和結匯支撐,但長期視角下需要警惕利率倒掛導致的資本外流風險,貨幣政策的工具箱還需要開得再大一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