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TIFA曾以線上特映的方式呈現阿姆斯特丹劇團的《戰爭之王》。攝影:Jan Versweyveld
◆2022TIFA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NOWHERE》導演剪輯版(線上特映)  攝影:Marilena Stafylidou

線上藝術的興起,對藝術家是邀請,也是挑戰。對於線上作品,藝術家的態度也各異。問劉怡汝台灣本土藝術家從什麼時候開始接受綫上創作,「從劇場關門的時候。」她笑道。

「兩廳院其實很早就開始推數碼化,但大多是數碼化的工具或加持。2020年時,因為台灣疫情控制得不錯,的確很多人不能接受,也不是很願意思考數碼的可能。但是到了2021年劇場真的關門,大家都知道事態嚴重,就開始紛紛嘗試線上演出的可能。藝術家們現在的接受度已經蠻高。」

有的藝術家始終無法接受數碼化,對此劉怡汝認為也不需要過度惶恐,「有了線上不意味實體會消失,有的形式仍舊是以實體劇場展現會更好。然而對於實體演出的藝術創作者來說,必須要擔心的是,當線上提供的可能性越來越多,他在創作上有沒有辦法持續吸引不同世代的觀眾?這個才是他的挑戰,而不是所有人都要選擇線上。」她說,「線上不是萬靈丹,也不是所有的人的答案。」

而對於想要朝着數碼化發展的藝術家,劉怡汝認為他們將面臨幾方面的挑戰。

首先是工作流程需要重新討論及學習。「過往舞台的工作方法我們很熟悉,走上線上就產生工作流程的改變。線上要處理的東西與以往不同,最基本的比如著作權,就要重新想。還有我們以往的演出是現場演完就結束,但是一旦進入綫上展演,就可能留下數碼紀錄,日後也有可能進入其他平台演出。也許未來,Netflix、 Disney+等平台都有可能,在版權的處理上就不像過去那麼簡單。這些工作流程都需要全新的討論和改變。」

其次創作者們需要重新想像和建構權力結構。以往在劇場中導演說了算,現在變成線上,觀影方式和呈現方式都發生轉變,「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影像導演和劇場導演,誰說了算?也是需要重新磨合。」

最後一個挑戰,則是創作者的跨界能力是否到位。做一個數碼創作,需要大量的跨界參與,「可能會跨到影視、流行、科技……這些都是新的能力。如何去說一種語言,讓不同領域的人都可以理解我們共同的模式和方向,這是一種新的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大家吸收的能力就會很不同。」

劉怡汝認為,要擁抱數碼化,各方面的挑戰重重,但這些挑戰並非克服不了,只是創作者要勇於打破慣有的工作習慣和過往的觀念,「腦袋的轉變是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