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本屆卡塔爾世界盃決賽周的抽籤已於日前舉行,但仍未見有香港電視台轉播,過往是由已購買世界盃電視版權的電視台轉播抽籤並製作節目,節目中亦會分析抽籤後的各組形勢,如哪一隊最有機會攞冠軍等等。看來今屆世界盃版權仍未出現買家,或者還在討價還價中吧。

上個月世界盃版權代理商發出消息,指今屆價格不會像上屆俄羅斯世界盃般「天價」(當時香港「樂視」電視台以7,000萬美元購得),代理指價錢跟2014年巴西世界盃大約3,800萬美元一樣就可以。筆者認為3,800萬美元還是太高,香港應該乘機就這個疫情及經濟環境下,把版權費壓下去回落到一個合理水平。

如果真的要以3,800萬美元購買版權,無論哪一個電視台,估計也會就這個世界盃虧蝕超過2億港元,試問哪一個電視台會妥協呢?目前香港幾個電視台還在虧本中,數字以億元計,若買了世界盃,在28日賽事中,廣告收入會有多少呢?而收費電視又會增加多少客戶呢?如果以商譽及公司形象計,那可以就商業角度衡量一下是否值得賬面上2億元的虧損呢?

毫無疑問世界盃是全球收視最高的體育項目,一定可以吸引很多觀眾,如果香港隊和中國國家隊能進入世界盃決賽周,觀眾一定更加瘋狂:回想2009年在香港舉行東亞運動會,足球決賽香港對日本,全港所有電視台同時直播,結果香港勇奪金牌,當時全城轟動,好不熱鬧。過往香港隊對其他國家或地區,一定吸引大班觀眾球迷們收看,如果世界盃決賽周有香港隊或中國國家隊,那版權價值另當別論。不過要香港隊殺入世界盃決賽周談何容易,雖然下一屆世界盃決賽周由32隊增加到48隊,機會是大了,但距離2025年外圍賽只有3年時間,夠時間準備嗎?就算這屆未成,再下一屆又如何?總要有目標才可以吧。

還記得小時候,每經過公園、小型足球場,甚至一塊空地,也可見一班小孩子在踢波,大家放下書包作足球龍門標誌就踢起來。當時香港「足球人口」多很多,一班年輕人會自組球隊,在報紙體育版上約賽其他球隊切磋球技,有些小型球場如旺角麥花臣場、灣仔修頓場、上環卜公花園仔場,是一班年輕人夢寐以求有機會去比賽的地方,因為那裏有球探在找有潛質球員去訓練。先踢夏令盃、預備組,然後再上甲組,而當時幾大球會包括南華、愉園、東昇等每年辦青訓,亦有很多年輕人報名考試,祈望成為學員有機會踢波;其後足球轉職業,理應能企業化,管理更完善發展,奈何組織及利益衝突,令香港球圈走下坡,球賽未能吸引觀眾,近十多年雖然政府也全力支持,但還未找出合適方向。這並不是批評,筆者也沒有資格去批評,但作為一個資深球迷及體育傳媒人,總希望香港足球隊能重拾往日輝煌,有一天踏進世界盃決賽周之路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