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羅維塔 受訪者供圖
◆2017年,巴勃羅·羅維塔在北京北海公園遊覽。 受訪者供圖

烏拉圭人巴勃羅·羅維塔:這一勝利世界公認 任何人和組織都無法否認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拉美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參與方。近年來,中國與拉美地區國家經貿合作發展迅速,中國已成為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拉美也成為中國第二大海外投資目的地。雖然存在文化差異,但雙方一直致力於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增進文明互鑒,民心相通。來自烏拉圭的巴勃羅·羅維塔,自1975年赴華求學以來,利用自己中、西雙語優勢,通過手中的筆來搭建文化交流橋樑,推動西語國家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和相互認知。 ◆香港文匯報特約通訊員 宋平、章立汸 北京報道

巴勃羅·羅維塔說着一口有北京兒化音的普通話,喜歡他的中國朋友都叫他「老羅」。「時光飛逝,1975年當我跟隨父母來到中國時才17歲,不知不覺間我已經從烏拉圭小伙『小羅』變成了『老羅』,中國也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為我的第二故鄉。」

父親曾兩度訪華親歷新中國發展

對絕大部分烏拉圭人而言,中國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神秘國度。但對於老羅而言,則是從小就對中國文化耳濡目染。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他的父親比森特·羅維塔便在烏拉圭創辦書店,在烏拉圭和南美地區發行有關中國的書籍。老羅的父親也於1966年、1967年兩次受邀訪華,親眼看到了新中國的發展,並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直到今天,老羅依然清楚地記得父親書房裏的《愚公移山》兒童版漫畫書。

來到中國後,老羅先後在北京語言大學和清華大學讀書,度過了7年美好的大學時光。他喜歡中國,也喜歡結交中國朋友。「友好、樂觀、吃苦耐勞」,這是老羅對中國人的第一印象。

40多年間,老羅目睹了中國發生了許多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親眼看到中國從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對中國上億人成功脫貧印象深刻,認為這在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

老羅說,要說起這40多年來,他的中國好朋友們在物質生活上的變化,那得講上好幾個小時。簡單來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中國人沒有周末、旅遊的概念,最富的人也只是擁有一隻手錶,一台收音機以及一輛自行車,父母家裏可能還有一台縫紉機或一台小的黑白電視機。每天三頓飯的主要目的是吃飽,要吃的糧食、要買的衣服都是定量供應的。一年當中唯一真正的節日就是春節。「而如今,我的中國朋友在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證明了消除絕對貧困是可能的」

「中國,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證明了消除絕對貧困是有可能實現的,而且並不是靠別國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而辦到的。」老羅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國政府和領導人有決心達到這一目標,並採取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措施,同時親自領導、親自布置任務、親自經常實地考察。「消除絕對貧困是一個很艱難的、必須長期進行的艱苦工作。在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在這一方面取得的勝利是世界公認的,這是任何人和組織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中國的舉措有很多值得學習」

老羅說,貧困與不平等還廣泛存在於拉丁美洲。「烏拉圭與中國國情不同,許多中國的舉措不一定適用於我的祖國,但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而且這個過程需要一系列符合現實的正確決策和長遠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