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俄烏爆發戰爭,由於是俄軍進入烏克蘭東部地區,俄國總統普京難免成眾矢之的,西方媒體口徑一致,配合官方制裁行動,民間也輿論嘩然。但「受害方」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形象也沒好到哪裏去。可見,戰爭的贏家永遠是第三方。

國家衝突往往由執政者政策失誤造成,最慘的是雙方的國民,烏克蘭民眾要承受戰爭帶來的是,失去家園,被迫流亡。但俄羅斯人民也不好過,尤其是旅居西方國家的,不但遭到白眼,有些更連保持沉默的權利都被剝奪,尤其是藝術家,遭到無理解僱。這場衝突最早源於30年前的前蘇聯解體。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共舞」,把時任蘇共領袖戈爾巴喬夫拉下舞池,西方送上兩個《時代》「年度風雲人物」和一個「諾貝爾和平獎」後,一個龐大的「蘇維埃聯盟」,就這樣解體了。

和平獎得主帶着對手從頭上除下的光環,輕輕鬆鬆,優雅地走進了歷史,留下一個爛攤子。繼任人葉利欽作風凌厲,拾起爛攤子,以為大刀闊斧式的政治改革會很快收到成效,他打擊貪污,自己的政權又飽受貪污醜聞困擾,執政8年,民望大跌,黯然下台。結果,兩位西方媒體和政客口中的「英雄」成為自己國民眼中的「民族罪人」。一位提早作古,另一位寂寞苟活。

前述二人先後執政時,普京分別是38歲和47歲,血氣方剛,眼看自己國家的大版圖一塊塊分出去,肯定不是滋味。幸虧他年輕,有精力,够勇氣,在一片混亂和誘惑中站穩了腳步,帶領這個曾經輝煌的破碎國家重新上路。一做逾20年。

西媒說俄羅斯「入侵」,普京堅持說是保衛家園的內戰,不是完全沒道理。且不說前蘇聯,本來,俄烏史上就是一家人,都是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基輔羅斯的東斯拉夫民族,只是後來國家被蒙古人在拔都西征時毀滅,基輔羅斯遂分裂成多個羅斯小國,再演化出今日烏克蘭、俄羅斯、白羅斯三大分支民族,並形成三國,互為毗連,理應互相依存。

換言之,俄羅斯和烏克蘭本是同根生,完全可以「唔掂傾到掂」,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可惜,有的領導人往往好高騖遠,想法不切實際,令國家和國民陷入災難。猶幸執筆時,俄烏和談露曙光,身為兩國友好的我國也可以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