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片《感恩東來愛香江》講述上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開通了「三趟快車」解決香港糧食不足的問題。 作者供圖

陳復生

1964年,中英雙方達成協議,從1965年3月起,由東江供水到香港,解決了香港飲用水供應的問題。不過,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亦同時面對糧食短缺的問題。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廖心文告知:「周總理關心香港同胞,那時候我們內地因為自然災害的影響,老百姓都很困難,當年我也很小,油每天就一両油,一家人每天炒菜,油用很少,但是在那種情況下,周總理還是開通了『三趟快車』,往香港運送鮮活冷凍食品,而且還保持了好幾年,一直到改革開放。」

1962年,因為香港糧食不足的問題,周總理跟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和鐵道部,開創了編號為751、753及755的三趟快車,分別由上海、鄭州、武漢三地出發,每日滿載供港鮮活商品,經深圳運抵香港。由於「定期、定班、定點」,每日開行三趟,稱其為「三趟快車」。

從事副食品貿易多年的前輩李廣林叔叔,回想起六十年代的食品供應,仍記憶猶新︰「當時香港因為沒有農業,食物不足夠,要靠外來,尤其大部分靠內地供應,靠火車運輸,如果供應不夠,香港市面便糧食短缺,我們要求有穩定供應,所以周恩來一錘定音,安排火車車卡,有三趟車保證供應就穩定了。」

「三趟快車」開行以後,鐵道部還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例如「一保三優先」︰即是保車源、優先配車、優先裝貨及優先掛運。除卻中途加水外,沿途直抵香港,使運輸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二,保證了鮮活貨物「優質、適量、均衡、應時」地供應香港。

其實,當時內地也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各方面的資源十分緊絀,長期缺乏糧食,要靠糧票配給,連火柴都要有票證才可以購買,毛主席和周總理也降低了每月的糧食定量,甚至不吃肉以捱過困苦的關頭,但是內地就堅持每天將最好的瓜菜、肉類和罐頭等各種食品源源不絕運送到港。

歷史彷彿在重複……沒想到60幾年後的今天,世紀疫情下的香港十分嚴峻,而同樣處於疫境困難下的內地,仍堅持全力供應各樣物資援助我們 ! 太感恩了!

「三趟快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達到高峰期,在港澳的鮮活商品市場上佔有九成,可說是保證港澳供應的生命線。隨着高速公路和貨櫃運輸的發展,已肩負半世紀使命的「三趟快車」,由每日的500卡減至每月的50卡,幾乎完成了她的歷史任務!

做人要飲水思源,如果當年沒有東江水的供應和「三趟快車」的政策,香港的命運又會怎樣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