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

第五波新冠疫情由農曆年後起日益嚴重,確診數字成千累萬地以幾何形式上升,最高峰時曾達每日5萬多宗,社區感染情況非常嚴峻。雖然上星期的確診數字,已連續3天回落,抗疫似漸見曙光;但3月6日仍然新增31,008宗個案,單日死亡個案並再創新高,共153人離世,大部分並無接種疫苗。

確診數字急增,香港公營醫療體系一直承受極龐大之壓力。繼早前大量求診者須於急症室外帳篷寒夜久候,最近連亡者遺體都不夠位置存放,更傳來不少醫護人員也不幸染疫之噩耗,無異雪上加霜……以香港社會之先進,醫療體系卻脆弱如此,聞之令人黯然。幸好香港得到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援,除派出專家到港交流抗疫經驗外,並實際地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開通以海路與鐵路作物流運送之新途徑,以確保香港的抗疫用品、糧食與副食品之充足供應;而且派出大批專業人員,協助香港設立火眼實驗室,大大增強檢測能力,並加緊興建方艙醫院,為確診者提供更多隔離設施,減輕醫療系統供不應求之壓力。

要成功抗疫,必先「動態清零」,關鍵在揪出社區的隱形傳播鏈,因此全民檢測,必不可缺。較早前,政府提出擬推行全民檢測,但卻構思利用身份證號碼分批進行,已被輿論評為不切實際。文公子認為,何不參考區議會的投票機制,在已登記的居所鄰近設施,進行分區分批檢測?

事實上,政府一直在收集市民的數據,無論是換領新智能身份證、登記選民、申請政府服務、往公立醫院求診,甚至報稅,市民都必須一而再地提交個人資料,但政府各部門卻似乎對市民的生活狀況,仍然一無所知。

文公子上星期六參加九龍城民政事務處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安排之注射科興疫苗活動,順便接種第三針疫苗,發現原來之前在診所接種首兩針時,助護輸入的手提電話號碼有誤,但政府系統卻未能識別並通知糾正,顯然是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電腦系統,並未進行互聯互通所致。

現今已是大數據的年代,政府只要在不違反個人私隱的前提下,善用各部門系統的數據,單是已呈報的住址,就已可整理出各家庭的同住成員。一旦有人染疫,誰是同住、誰是鄰居,自然一目了然;對於如何安排全民分批檢測,也非常方便。

政府各部門的電腦系統,如能由各自為政,轉為互聯互通,對於抗疫必能事半功倍,希望政府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