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7日,觀眾在深圳高交會上參與華為智能網聯互動體驗。新華社

(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也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年。對於正處於疫情風暴中的香港來說,後疫情時期能否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至關重要。中國領跑全球經濟復甦,內地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加上國家「內循環」的政策加持,令不少香港廠商加快「出口轉內銷」步伐。有專家認為,數字化轉型將是今年兩會值得關注的主題,而大灣區的數字化轉型也能為港企帶來新機遇。

香港第五波疫情日趨嚴峻,「對於香港而言,疫情能否迅速控制好,關乎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員往來方面能否進一步融合。」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表示,香港背後有中央的全力支持,相信隨着這波疫情逐步受控,往後繼續維持動態清零,局勢穩定後將為兩地恢復有序通關創造條件,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大動力。「香港今年深受疫情之苦,經濟遭受重創,更得為後疫情時代早作謀劃,全面布局。」

尖端科技人才 炙手可熱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2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時,明確指出要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同時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有專家認為,數字化轉型將是今年兩會值得關注的主題,而大灣區的數字化轉型也能為港企帶來發展新機遇。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全省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數量超5萬家,居全國第一。此外,2020年廣東省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約5.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GDP比重46.8%,規模也居全國第一。

顯揚科技創始人、總經理丁克是大灣區創業者,其團隊是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數名博士創建而成的。公司主要研發並產業化高速高清三維機器視覺設備及智能機器人系統。丁克認為,大灣區的發展吸引了各地的人才,灣區製造業的升級,也為其行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全國政協委員、白雲電器董事長胡德兆認為,調研顯示,廣東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目前面臨的難點有資本、技術和複合型人才短缺等問題。作為製造大省,廣東是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主戰場和「試驗田」。他認為,通過產業集群和工業互聯可有效整合利用現有資源,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與製造業的融合,加快推動製造業向數字化轉型。他今年將在全國兩會上提交《關於鼓勵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提案》,希望能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

高端消費服務 兵家必爭

在後疫情時代,香港融入大灣區的機遇在哪裏?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認為,目前中國正處於消費升級的重要時期,高端消費、服務型消費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中央和地方發布的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加速落地,依託互聯網的各類新型消費模式受到追捧。大灣區正是內地中等收入群體最集中的區域之一,這些人群不僅具備良好的消費力,也更願意嘗試新產品、新服務。他認為,香港可把握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機遇。

林江指出,香港可充分發揮港澳地區在現代服務業的領先資源優勢,在深化國際合作的條件下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的營商環境,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港資企業廣東麥斯卡體育用品公司總經理、港商葉偉倫正是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機遇,讓企業在內銷之路上越走越遠。作為接棒家族企業、開拓內銷市場的「港二代」,葉偉倫說,內地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加上國家「內循環」的政策加持,令不少原本以海外市場為主的香港廠商正加快「出口轉內銷」的步伐。他認為,港企進軍內銷市場時,應投入資源進行市場研究、善用「香港品牌」優勢和布局全渠道策略等,才能在千變萬化、競爭激烈的大灣區市場中突圍而出。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