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左二)昨日發表新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再次發放電子消費券,金額倍增至1萬元。
◆ 新一輪電子消費券計劃料660萬人受惠。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電子消費券發放詳情
重點紓解民困措施

財爺:預算案逆周期措施總承擔額逾1700億

第五波新冠疫情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打擊,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昨日發表新年度財政預算案時宣布推出一系列紓困措施,以紓緩疫情下市民的經濟壓力,包括斥資逾660億元再次發放電子消費券,金額倍增至1萬元,計劃於4月份起發放,660萬名年滿18歲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均受惠。政府同時宣布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獲退稅,上限為1萬元、寬減差餉、提供電力補貼、向社會保障及在職家庭津貼申領者額外發放半個月津貼、降低「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門檻等(見表)。陳茂波強調,整份預算案的逆周期措施總承擔額逾1,700億元,估計連同基建和其他開支的增加,可為經濟提供約3個百分點的提振作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陳茂波表示,過去一個多月來變種病毒來襲,形勢急速逆轉,對很多市民的生活和工作、中小企的經營造成沉重打擊,特區政府必須加大力度為市民紓困、為中小企提供喘息的空間,這是市民對特區政府的期望。新年度預算案繼續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措施主要圍繞四個方面:全力抗擊戰勝疫情;為市民和中小企紓困;為下行的經濟提供支撐,並推動疫後的經濟恢復,以及投資未來,部署經濟中長期的發展。

在為民紓困方面,預算案提出寬減2021/22課稅年度百分之百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為1萬元;寬減2022/23年度四季的住宅物業差餉;由2022/23課稅年度起設立住宅租金開支扣除等。

由於去年首次推出的電子消費券計劃,有效地提振了市場氣氛、刺激本地消費、加速了經濟復甦,並推動電子支付的更廣泛使用,特區政府決定推出新一輪電子消費券計劃,透過合適的儲值支付工具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1萬元的電子消費券,預計可惠及約660萬人,連同4億元行政費,總開支達664億元。

去年已登記者 首輪率先獲發

為紓緩市民及不同商戶的壓力,特區政府會透過去年推出的消費券計劃所收集的登記資料,在4月份先向逾630萬名已成功登記的市民發放5,000元消費券,餘額會與新增的合資格人士,一同在本年中分批發放。政府會透過臨時撥款決議案的動議,向立法會表明會於決議案通過後,隨時動用消費券計劃的撥款。

特區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去年已登記消費券計劃的630萬名市民,會於今年4月自動透過其之前選定的支付平台獲得第一期消費券,但如果市民已遺失相關八達通卡或已取消有關支付平台的賬戶,則需要另行處理。

登記了AlipayHK、WeChat Pay HK及Tap & Go的市民會一筆過獲發5,000元;使用八達通的市民則會先獲4,000元,在特定時間內花光後可領取餘下1,000元,詳情之後公布。雖然現時八達通的儲值上限為3,000元,但消息指只要當儲值上限低於3,000元時,便可隨時無限「拍卡」領取消費券,直至領盡4,000元。

至於約30萬名新增的合資格人士需要進行登記手續,並於今年年中期間,跟另外630萬名市民一同獲發消費券。消息指,屆時或有新的支付平台加入計劃,稍後政府會根據支付平台的可用商戶與用家覆蓋面、方便程度、籌備情況及是否具電子支付經驗等因素進行篩選。消息人士又透露,派發消費券的預算行政成本達4億元,如市民於第二期發放時希望改用其他平台,需要進行行政手續,加上或有新電子支付平台加入而需更新系統,參與計劃的電子支付平台亦要調整其系統。

電子消費券發放詳情

申請資格

‧年滿18歲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

上輪已成功領取人士(630萬人):

‧如消費券的賬戶仍生效,無須再登記或確認

‧4月,自動在原本支付平台收取5,000元消費券

‧年中再分批發放餘下5,000元,此輪可改用其他支付平台

上輪不合資格的人士

‧年中才收到款項

‧事前需要進行登記手續